仲夏清晨,微风沿着干净整洁的乡间小路轻拂,将凉爽送至休闲广场。70岁的陈大爷在广场上缓缓舒展身体,沉稳的太极动作与远处黛青的山峦相映成趣,构成一幅和谐画卷。“以前这儿到处堆着杂物,如今成了村里最热闹的大院坝。”陈大爷望着嬉戏的孩童,眼角漾起笑纹。晨光中的眉山市彭山区江口街道大塘村正以崭新的姿态醒来,一幅“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和美乡村画卷徐徐展开。
近年来,江口街道坚持以“五美乡村”建设为抓手,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在街道领导下,大塘村先后获评四川省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典型案例,荣获省级“四好村”、市级“七无平安村”等称号。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益突破42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3万元,较2022年分别飙升102%、67%,成为眉山彭山区乡村振兴的示范标杆。
大塘村 摄影 唐梅
制度筑基:多元共治强体系 善治良序立新篇
正午的阳光洒在村委会门前,金色的光斑在公示栏上跳跃,党务、村务、财务一目了然。大塘村党委书记陈国清指着公示栏介绍道:“我们村集体资金收支、项目经费使用都按月更新,每一笔账目经村务监督委员会审核后上墙公示,随时接受群众监督。”这是村党委构建的“1+4+10”乡村善治体系的生动体现。
在街道指导下,村党委坚持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四治融合”,积极推进乡村治理“十二项行动”,其中,推进“三个一批”工作方法成效显著,即成立由街道驻村干部、村“两委”干部及村民小组长组成的工作专班,开展“户户走到”行动,精准摸排短板,制定提升方案,通过走访提升转化一批;设立党员责任区,建立党员模范包保责任台账,党员干部带头整治人居环境、倡导文明新风,通过党建引领示范带动一批;积极整合乡贤及志愿者力量,建立‘N+1’结对帮扶机制,常态化开展“清洁家园”“关爱老幼”等活动,通过志愿服务帮扶助力一批。此外,村里还设置有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配备法律顾问和调解员,通过“网格员+两微一端”管理模式,实现矛盾纠纷“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
环境焕新:绿韵红情描画卷 洁美宜居焕新颜
夕阳将云彩染成橘红色,晚风送走正午的燥热,绕村“小环线”上,太阳能路灯次第亮起,柔和的光晕沿着蜿蜒的道路流淌。村民张阿姨牵着孙女漫步其间,道路两旁绿树成荫,池塘里荷花正艳。曾经坑洼不平的泥土路,如今已变成平整的水泥路面,15.53公里的村道全部完成硬化黑化,1.5公里的滨河步道成为村民休闲散步的好去处。“以前晚饭后只能待在家里看电视,现在全村都是我们的大花园。”张阿姨指着不远处跳广场舞的人群,脸上写满幸福。
这场华丽蜕变得益于江口街道持续推进的人居环境提升工程。村里新购置垃圾清运车,实现垃圾“日产日清”;完成550户卫生厕所改造,推广沼气池、三格式化粪池,实现“厕污共治”,普及率达100%;整治18口池塘,清淤疏浚、控源截污,让昔日的臭水沟重现清澈。
更令人欣喜的是村民环保意识的转变。江口街道紧密结合村情实际,将“积分制”引入基层治理体系,指导大塘村推出“积分超市”。积分评定涵盖“孝心家庭”“最美庭院”“秸秆禁烧”等26项内容,并将加减分明细置于超市醒目处,让文明行为“看得见、摸得着”。村民可通过参与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信息监督等活动,获得积分,在积分兑换超市换取米面粮油、日用品等实物奖励。“以前随手扔垃圾要扣分,现在主动打扫还能攒积分换东西,大伙儿积极性可高了。”村民王婶提着用积分兑换的化肥笑着说道。
环境整治不仅改变了村容村貌,更提升了村民的生活习惯和精神面貌,实现从“环境美”到“文明美”的跨越。如今在乡村漫步,移步换景,处处如画,废弃的米面加工坊变身精致的“口袋公园”,闲置的角落建起休憩空间,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在这里落地生根。
经济赋能:夜市灯火耀富路 农贸集市促振兴
夜幕降临,夜市的霓虹灯招牌逐一亮起,村里迎来一天中最热闹的时刻。“每天最期待的就是下班后来这儿放松。”南方园区技术员小王说道,“现在村里夜市弄得真好,下班来这儿歇歇脚,浑身都舒坦。”烧烤架上升起的炊烟裹挟着诱人的香气,与食客的喧嚣一起搅动着夜晚的宁静。一旁的志愿服务队正在维持秩序、疏导交通,他们的红色马甲与夜市的灯光融为一体,共同勾勒出乡村夜生活的美丽图景。夜经济的蓬勃发展是乡村产业振兴的生动缩影。村党委采用“村集体+商户”联营模式,成功筹集资金40万元,吸引16间门面、9家餐饮入驻,带动30人就地就业。
夜市的热闹渐渐散去,静谧的乡村在星辉下陷入短暂的沉寂。然而不过两三小时,在繁星的映衬下,村里的水泥路上又响起车轮碾过的声响——菜农们推着满载新鲜蔬菜的三轮车,正赶往农副产品交易点。天还没亮,农副产品交易点已是人声鼎沸。“老李头的玉米我要十斤。”“张婶家的土鸡蛋给我留一筐。”吆喝声此起彼伏。
这片热闹景象得益于江口街道不断探索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积极尝试。以大塘村为试点,江口街道一方面积极布局现代农业,按照四川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标准,对120亩低效耕地进行田型调整、沟渠整治等改造,显著提升耕种效率和粮食生产能力;另一方面,不断巩固经营性脱贫资产运营机制,改造升级乡村农副产品交易点,为村民销售特色农产品提供广阔平台,同时完善精准扶贫机制,将集体经济收益分红给困难群众。仅2024年,农副产品交易点销售额便超800万元,其中,36%的纯收益被精准分配给脱贫户,让发展成果真正转化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黎明的曙光穿透云层,为村委会屋顶的红旗镀上金边,整洁美丽的乡村又迎来新的一天。晨光中,清洁工的扫地声沙沙作响,与清脆的鸟鸣交织成清晨的协奏曲;文化墙上,“五美乡村”的宣传画在阳光下格外醒目,画中村民的笑脸与现实渐渐重合。“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推动乡村振兴,加快电商综合体建设,修建绕村车道,在夜市增设监控摄像头……”大塘村党委书记陈国清指着规划图说道,“未来,你们会看到更美丽的大塘。”(文 谢煜鑫 唐梅)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