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高县:蚕桑产业蓄势“化蝶” 绿叶银丝织就“致富路”
2023-06-13 17:29:50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编辑:邓超责编:何剑岭

  春蚕初成茧,又是好“丰”景。眼下,正值养蚕旺季,在宜宾市高县,首批5.4万张春蚕交出丰收答卷。该批春蚕共产茧253.8万公斤,蚕农茧款收入达1.52亿元。

  高县是“中国蚕桑之乡”“中国优质茧丝生产基地”,全县有桑园23.5万亩,种植面积居四川省第一。近年来,该县围绕构建蚕桑全产业链条,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让传统蚕桑焕发出新活力。

(张)宜宾高县:蚕桑产业蓄势“化蝶” 绿叶银丝织就“致富路”_fororder_高县嘉乐镇人民村标准化桑园-摄影-罗景萍

高县嘉乐镇人民村标准化桑园 摄影 罗景萍

  提质增效 一片桑叶富裕一方百姓

  近年来,高县紧扣农业产业基础与特色,出台基地建设、蚕桑奖补、技术培训、农技推广等多项扶持政策,对拥有蚕桑基础的区域进行整村推进,大力打造浅丘平坝蚕桑产业带和蚕桑现代农业园区,桑园面积逐步提升,同时,通过培育龙头企业辐射带动,形成“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进一步筑牢产业根基。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离不开科技助力。在高县嘉乐镇人民村的现代化大蚕养殖工厂,轨道式升降蚕台、自动旋转上蔟架、自动采茧机等一系列新技术、新机具,让养蚕变得简单且高效。而小蚕共育技术的推广则大大缩短了饲养周期,养蚕批次从传统的4批次增加到6批次,蚕桑产业“短、平、快”的效益优势进一步凸显,有力地促进蚕农增收。

  高县嘉乐镇人民村养蚕大户周松通过租赁村里的大蚕养殖工厂,每年可养蚕40余张,年收入超过10万元。他说:“现在不仅有农技员上门指导,政府还免费给我们发桑苗、送肥料,我有信心把蚕养好,让日子也越过越好。”

  随着蚕桑产业效益越来越好,村民纷纷将“蚕宝宝”迎入家门。目前,全县共有小蚕共育室386间,共育工厂32个,近10万农村人口从事蚕桑生产。2022年,全县共发种24.1万张,产茧1117.5万公斤,蚕农茧款收入达5.45亿元,小蚕桑成为致富增收“大产业”。

(张)宜宾高县:蚕桑产业蓄势“化蝶” 绿叶银丝织就“致富路”_fororder_工人挑选蚕茧-摄影-罗景萍

工人挑选蚕茧 摄影 罗景萍

  经“桑”有道 桑园地生出高效益

  走进高县嘉乐镇长丰村的桑枝食用菌家庭农场,一排排的桑枝菌包整齐排列,白白嫩嫩的蘑菇从菌包里探出头来,惹人喜爱。

  据农场负责人王昌全介绍,每年养蚕结束后,桑园冬管都会留下大量的桑枝,如何“变废为宝”?王昌全想到了发展桑枝食用菌,以粉碎的桑枝作为主料,经科学配制后成为种植蘑菇的菌包。发展桑枝食用菌每年要用掉200多吨桑枝,除了把自己地里的全部用完,王昌全还要以每吨200元的价格就近收购,每年的菌菇培育能为他带来20余万元的收入。

  在高县可久镇南红岩村,完成冬管后的桑园,被村民们种上了一排排青菜,通过套种轮作,让空闲土地生金淌银,实现一地多收。

  在高县来复镇陈垇村,当地依托原有的蚕桑基础,发展2250亩的果叶兼用桑树,不仅桑叶可以养蚕,结出的桑葚更是饱满甘甜,每年都会吸引大量的游客前来采摘,村民就地当起导游、办起农家乐。不仅如此,村里还引进桑葚加工厂,将桑葚鲜果及时加工成桑葚干、桑葚酒,销售到全国各地,进一步扩宽了村民的增收路径。

(张)宜宾高县:蚕桑产业蓄势“化蝶” 绿叶银丝织就“致富路”_fororder_人民村天蚕湖--摄影-罗景萍

人民村天蚕湖 摄影 罗景萍

  全链发展 传统蚕桑走出“新丝路”

  近年来,全国各地蚕桑产业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如何在竞争中凸显优势?高县给出的答案是,以龙头企业带动基地发展,围绕“蚕桑+”做文章,通过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构建蚕桑全产业链,推动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

  走进高县庆符镇的四川新丝路茧丝绸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自动缫丝机正开足马力将蚕茧加工成为精品茧丝。该企业作为引领高县现代蚕业的龙头企业,年加工蚕茧原料3000余吨,生产5A级以上生丝600余吨;目前,已建成智能化蚕种制造催青车间、智能化缫丝生产线、茧丝检测中心以及配套污水处理设施等,正着力于加快构建“桑、蚕、种、茧、丝、绸”为一体的工业新体系,产品不仅畅销国内,更出口到东南亚地区,引领高县茧丝绸产业迈向新高度。

(张)宜宾高县:蚕桑产业蓄势“化蝶” 绿叶银丝织就“致富路”_fororder_精品蚕丝走向世界-摄影-罗景萍

精品蚕丝走向世界 摄影 罗景萍

  不仅如此,该县还积极拓展桑、蚕应用领域,加大对蚕桑衍生产品开发力度,重点突出蚕桑食品类、桑茶饮料类、蚕丝蛋白化妆品类等产品,进一步提高蚕桑综合效益。

  在高县嘉乐镇人民村,当地依托蚕桑产业,不仅打造“天蚕湖”景区、蚕桑民俗文化酒店,还打造蚕桑文化广场、蚕桑研学基地,以蚕桑为载体的文创产品琳琅满目,农家乐里各类桑叶制作的美食被端上餐桌,蚕桑产业正从传统的养蚕卖茧向农旅融合转变。

  桑养蚕、蚕结茧、茧抽丝、废桑枝生出菌菇、蚕桑文化带动乡村旅游发展……从一片叶到一根丝到全产业链条,高县蚕桑产业正朝着“产加销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的全新格局不断发展壮大。小小蚕宝,阡陌桑田,正为乡村振兴和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文 罗景萍)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