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千里马,这里有最好的伯乐,如果你是逐梦者,这里就是圆梦场,如果你是平凡大众,只要乐于奉献、拥有一技之长,就会获得城市礼遇。
作为成都东大门,成华区深入实施“人才强区”战略,人才发展新机制从给优惠的“1.0版”,给机会的“2.0版”向营生态的“3.0版”迭代升级:“量身定制”的扶持政策、“真金白银”的科研资助,为顶尖人才搭建施展抱负的凌云舞台;从种子孵化到产业加速,为创业者提供全周期护航,让梦想照进现实;无论是精研技艺的非遗传承人,还是温暖城市的网约车司机、快递小哥,成华以包容之怀,让每一种才华都被看见。
筑巢引凤 给千里马一片草原
“来成华后,最急迫的是安家落户的问题,接下来的事情才能顺理成章地办理。没想到,春节刚过,在成华区相关部门的帮助下,我们一家三口只用到公安局跑一趟,户口和身份证很快就办下来了。”2022年,作为国家级人才引进至成都理工大学的李超教授,至今仍对这座城市的“速度与温度”记忆犹新。在他看来,成都成华区对高端人才的诚意,就藏在这些“落地即安家”的细节里:不是等风来,而是送春风。
李超教授团队进行学术攻关 供图 成都理工大学
李超选择成都理工大学,源于一场“双向奔赴”。作为中国地质学科“三驾马车”之一,该校沉积地质学与油气资源专业与他的研究方向高度契合。“前辈积淀的学术底蕴、学校‘给编制、建团队、搭平台’的全力支持,让我能心无旁骛搞科研。”李超说,成都成华区更配套相应的科研经费,就像为种子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好的人才环境和机制让人才优势得到发挥。2023年,李超团队在《Nature》期刊发表成都理工大学建校67年来首篇正刊论文;2024年,他斩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延续资助项目(全国仅41人),更成为首位荣获国际沉积学家协会“瓦尔特奖章”的华人科学家。“这份荣誉属于团队,更属于成华这片创新热土。”2024年,李超入选区级“产业教授”项目,由成华区主导,持续深化“产学研”合作。如今,他领衔的实验室已吸引几十名优秀青年学者加盟:“过去我们说‘孔雀东南飞’,现在人才往成都东大门跑不是没有道理的。”
傍晚的东郊记忆,工业遗存与霓虹灯光交织,满负荷工作一天后,李超常与家人散步至此,吃一份地道川菜,看一看繁华的都市,顺便走路锻炼。偶尔,周末的北湖公园,他和家人点一杯清茶,映着粼粼波光,享受一份休闲。“没有压力的环境,反而催生最好的灵感。”这名“新成华人”说,这个城市既有创新基因,又让人在奔跑时闻见花香,推窗见雪山的诗意更让他找到故乡般的归属感,四通八达的国际航线让全球合作伙伴“直飞蓉城”,成为他在成华安居乐业的加分项。
从“一人落户”到“团队扎根”,从“实验室突破”到“产业链赋能”,李超教授的感受正是成都成华区“人才发展新机制”的生动注脚。近年来,成都成华区创新实施“产业教授”计划,开拓校院企地合作新路径,从科研攻关、人才培养、成果转化三个维度持续发力,推动科技创新策源和成果转化,实现人才发展、科技发展和产业发展“三轮驱动”。
圆梦青春 年轻人创业的沃土
“5年前,团队只有10多人,如今,公司有120多名年轻人,形势看好,证明我们当初选择成华是正确的。”成都三是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杜戊谈起创业历程,语气中充满信心和力量。
三是科技生产线 供图 四川成都成华经济开发区
2020年,看准机器人产业风口,这名从中科院走出来的成都青年毅然返乡创业。杜戊说:“成都成华区有完整的机器人产业链,还有‘说来就来’的交通优势,成都东站、双机场都在‘家门口’,客户往来洽谈业务非常方便。”就是这样的“硬性条件”让杜戊决定将企业落户成华。
“缺资金拓市场?政府帮忙对接资源!缺人才?区委人才办带队国内名校精准招引!缺客户?园区带队全国招商!”杜戊说,成都成华区的“悦东骄服务直通车”让他印象深刻,成都成华区委人才办会同园区管委会定期上门服务,不是走形式,而是真解决问题,申请研发及人才补贴时,工作人员甚至加班帮着整理材料。
“尤其是这5年,成都成华区对年轻人的吸引力直线上升。”杜戊说,成都的“公园城市”底色加上成华区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让年轻人愿意往这里奔。成都成华区给年轻人的不只是一块创业敲门砖,更是一张与城市共同成长的“长期票”。如今,他常受邀分享创业经历:“我告诉学弟学妹:成华区,值得年轻人‘押上青春’。”
三是科技的创业经历正是成都成华区引才密码的写照:以“全生命周期”创业服务体系为依托,做创业者前行路上的同行者、支持者与见证者,用产业链吸引人、用真服务留住人、用好生态滋养人,甘当企业的“后勤部长”,让年轻人轻装上阵。在成华,创新创业不是孤独的远征,而是一场“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共生,从第一步到每一步都全程相伴。
百花齐放 平凡人也有大舞台
凌晨的成华街头,曾令彬稳稳地将车停靠在医院急诊门口,小心搀扶行动不便的老人下车,又默默将后备箱的轮椅搬出。这名首汽约车平台的普通司机,驾驶座就是他的“舞台”,安全行驶70万公里、服务零投诉的业绩,是他用方向盘写下的“专业证书”。凭借这份过硬技能与热忱服务,曾令彬不仅赢得乘客赞誉,更在成华区扎下根、放光彩,生动诠释“你有一技之长,城市就有你的位置”。
网约车司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供图 成都成华区委组织部
2016年踏入网约车行业,曾令彬便以“匠心”自我要求。服务中,他化身“暖心向导”:耐心解答路线、主动搬运行李、雨天备伞、乘客遗忘物品即刻送回……点滴细节汇聚口碑,他相继荣膺2020年度“成都市优秀网约车驾驶员”、2021年“蓉城先锋·暖心畅行”最美司机称号。乘客一句“坐曾师傅的车,安心!”便是对他专业价值的最佳肯定。
曾令彬的“一技之长”不止于驾驶。他视车厢为连接社会的纽带,积极投身公益:高考季化身“爱心送考侠”,护航学子追梦路;大运会和世运会主动请缨加入保障车队,为裁判与参赛选手筑起“安心运输线”。
曾令彬的付出被城市温柔“看见”并真诚回馈。因其突出表现与积极追求,2024年,他被吸纳为中共预备党员,成华区党组织的培养与关怀,为他注入前行动力;作为2024年“成都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他享受到成华区提供的福利保障,真切感受到“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城市温度;“蓉城先锋”的荣誉、成华区的“送温暖”、“送清凉”行动让他深感作为新市民的认同与尊严,真切体会到在这个城区“有为就有位”。
在成华,许多普通人用微小的力量,像荧光一样照亮城市的角落,同样受到“礼遇”。
从服务者、手艺人,到荣膺各级奖项的行业标杆,他们的成长轨迹是个人技能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的鲜活样本。在成华,只要怀揣匠心、乐于奉献,一技之长便是融入城市、成就价值的通行证。每一名平凡人的奋斗都在为成华注入活力,而每一次认可与回馈,都让“活力成华”的底色更加温暖动人。(文 李勇)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