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不到机器的轰鸣,看不到漫天的粉尘,闻不到刺鼻的异味……坐落在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古林镇的一家混凝土预拌厂展现出有别于传统预拌厂的新形象。
近期,这座隶属于中建西部建设的预拌厂成功取得“零碳工厂”三星级认证。这意味着该工厂通过实施一系列减排举措,在直接排放、间接排放的双重核算范围下,在一定时间内的温室气体剩余排放量抵消比例超过50%。而这是中建西部建设获评的第八个“零碳工厂”,也为行业的绿色升级提供了新的方向。
根据中国建筑节能协会的相关数据,国内建筑业碳排放占全国碳排放的比例超过48%,其中,建材部分在建筑业碳排放的占比达到53%,而根据中建集团的相关数据,混凝土的碳排放占比又达到整个建材行业的近50%。当前,中国混凝土年产总量已达30亿立方米,可以说,混凝土的低碳化已经成为实现建筑业“碳达峰碳中和”必须突破的瓶颈。
与此同时,绿色低碳也是市场和大众的需求。2025年,国家首次将“好房子”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将“绿色、低碳”列为“好房子”的核心特征,5月正式实施的新版《住宅项目规范》也明确将绿色作为核心的四大目标之一。“好房子”离不开“好材料”,绿色、低碳、高性能的建筑材料是实现“好房子”目标的重要基础。
因此,如何变“绿”成为在“双碳”时代下,建材行业的一道必答题。中建西部建设给出了这样的解题思路。
解题的第一步是开发绿色低碳的产品,让建材在供给侧先“绿”起来。
2021年10月26日,国务院发布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加强新型胶凝材料、低碳混凝土等低碳建材产品研发应用”。2023年8月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十部门联合印发《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工程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提出在建筑领域开展“新型胶凝材料、低碳混凝土、先进生物基建材等低碳零碳新型建材研发生产与示范应用等”。
中建西部建设聚焦水泥这项降碳关键原材料,探索研究磷渣、水淬矿渣、粉煤灰等多元固废材料高值化、大掺量替代水泥应用,实现产品升级。目前,这类固废基低碳混凝土产品已经实现规模化应用,其生产产品相比行业普通产品,在性能100%达标的基础上,碳排放可降低20%-30%。
在此基础上,中建西部建设进一步开发出超低碳混凝土、近零碳混凝土产品。
“超低碳混凝土相比普通混凝土水泥用量可进一步降低至30%-50%,在性能100%达标的情况下,碳排放仅为普通产品的30-60%,当前已经趋于成熟,在超大体积结构浇筑中得到广泛应用。”超低碳、近零碳混凝土研发团队负责人孔亚宁介绍,“而近零碳混凝土则更具颠覆性,少量甚至不使用水泥也能生产混凝土,碳排放仅为国家标准的10%。我们目前已完成产品开发与中试,未来应该说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中建西部建设还针对建筑产生的固废垃圾,研发模块化移动处置工艺装备与面向多场景的全再生混凝土产品,形成预拌厂协同处置拆除垃圾制备高品质再生产品的工业化生产枢纽与典型应用。每100立方米混凝土可消纳建筑垃圾、固废30吨以上,减少碳排放4.8吨,目前已应用于西安奥体中心、华润奥体酒店等多个项目。
针对工程渣土的再利用,中建西部建设通过固化技术,改善土壤性质,增加密实性、水稳性,提高强度,再进一步通过性能调控技术进行施工应用,目前在武汉、成都、西安、郑州等城市已消纳渣土2万余吨。
而针对新能源行业中产生的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锂渣,中建西部建设创新形成锂渣多元固废体系组成设计与性能调控方法,开发专用外加剂,解决锂渣多元固废体系凝结时间长、早期强度低等应用问题,开发锂渣混凝土,目前已实现一定规模的工程应用,仅上半年已应用锂渣粉超过8000吨。
在产品上做到绿色低碳之后,解题的另一个关键环节,是在生产过程中的低碳化。
“零碳工厂”正是推进生产过程中低碳甚至零碳的成果。中建西部建设开发行业首创的预拌混凝土零碳工厂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并不断向零一次资源、零废弃物排放、零化石能源工厂迈进。
除了一系列的节能减排,中建西部建设在能源方面还主动开源,建设行业首个“光伏+”混凝土预拌厂,推动实现“零外购电”,并在12家工厂复制推广。
以海口美兰厂为例,利用海南岛的光照和地理条件,年均发电量超过100万度,与传统火电相比,年均可节约123吨标准煤,减少排放307吨二氧化碳,相当于为海口市种下近14000棵常青树,能解决“限电限能耗”痛点、缓解用电压力的同时,采用“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模式,为周边企业供给绿色清洁能源。
运输环节是生产过程节能降碳的另一个重点,中建西部建设积极推进物流载具油改电、油改气,目前,累计配置新能源搅拌车1300余台、新能源装载机140余台,每年可减少物流运输碳排放超过3万吨。
“利用光伏进行发电,开发应用分布式储能项目,在厂站广泛建设充电桩,全面推广使用新能源载具。”中建西部建设运营中心副总经理张海云说,“我们以节能降碳为目标,探索并逐步建立预拌厂‘光、储、充、运’新能源运维体系。”
智能化则是推动生产绿色化的一项必要手段。
中建西部建设致力于推进建材工业制造模式升级,以智慧管理、智能制造、智慧物流、智慧工地“四位一体”为框架,面向各应用场景形成“软硬一体”系列解决方案,用自动化装备替代人工作业,用系统流程替代人工协调,用数据驱动替代经验性决策,在实现全面降碳的同时,也大幅减少从业人员的劳动强度。
目前,中建西部建设自主研发20余项自动化装备和系统,实现原料进厂无人值守,混凝土生产效率提升33%,员工综合劳动强度降低 60%,预拌混凝土生产效率、产品合格率、人均效能、数字化程度等均有了较大提升。
推进建材行业的绿色低碳,其价值远不止于减排数字,正在重塑建筑生态。当每一立方米混凝土从“碳源”蜕变为“碳汇”,当工业废渣转化为城市纹理,建筑的“绿色基因”必将重构建造活动的生态逻辑。新形势下,在“双碳”目标的时代命题下,一场关于建材的绿色革命,正逐渐从技术概念走向产业实践,成为建筑绿色转型的核心引擎。(文 李响)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