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期间,陶喆演唱会在成都东安湖体育公园上演
■ 在成都,一张张的“小票根”正在悄然撬动“大消费”。来蓉游客顺着一张“小票根”看完金牌球赛、明星演唱会后,还能享受酒店、餐饮店的免费接送,甚至被送往各个景点游玩“打卡”,使“一日游”升级为“深度游”。
■ 今年“五一”假期期间,来自西安的歌迷张琳和闺蜜在成都感受了一场“演唱会+旅游”的特别行程,她们看完陶喆的演唱会后,又凭门票免费游览了蔚然花海,在龙湖东安天街享受餐饮折扣,还通过酒店预订了洛带古镇的半日游。张琳说:“免费游花海、吃火锅,这趟值了!”
■ 作为“2024年游客满意度十佳城市”之一的成都,如何整合业态、以内容驱动消费,同时为消费者提供“真金白银”的实惠,真正实现“宠粉”,让一张票根结下“一城之缘”?业内人士表示,城市的“票根经济”还需走向升级之路,让流量变“留量”、让过客变常客,一座城市才有可能实现真正的文旅竞争力。
一张票根价值翻倍
能抵扣消费 还能免费游景区
何为“票根经济”?简单而言,就是消费者拿着赛事、演出等文旅活动的票务凭证,在后续消费场景中作为优惠凭证,享受折扣、积分兑换等福利。
早在今年“票根经济”爆火之前,成都已经开始了诸多探索。据悉,自去年9月起,龙泉驿区推出“跟着演唱会和赛事来旅行”系列活动,其中推出“一张赛事票,约‘惠’龙泉驿”促销让利活动,持赛事门票的市民游客在一个月之内到指定景区、宾馆酒店、艺体培训机构、餐饮企业等场所进行消费,均可享受不同幅度的优惠。
在今年“五一”前,龙泉驿区“跟着演唱会来旅行”活动第二季中,市民游客6月30日之前到东安湖看演唱会,自购票日起至演出结束后一周,凭票可享超多优惠福利,比如享受某酒店门市价的8折折扣,某餐厅、茶咖厅的免费接送,还有园区多家品质餐饮菜品的折扣,蔚然花海、金龙长城等5大景区免票开放等。
成都在“五一”期间也大力发展“票根经济”,游客观看大型演唱会可凭演出门票免费游览武侯祠博物馆、西岭雪山等18个景区和博物馆,惠及游客超7万人。
“票根”背后是流量
跨场景权益联动 形成多方面获益的局面
海南大学国际旅游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谢祥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票根经济”的火爆,与近年来演唱会经济的蓬勃发展密切相关,演唱会凭借其强大的年轻人流量吸引力,催生了大量持有门票票根的消费群体。
作为中国音乐产业“第三城”,成都2023年音乐产值达568.53亿元,连续四年突破500亿元大关。来自成都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的数据显示,2024年,成都市开展各类演出超2万场,同比增长67.1%,观众达1000万,同比增长52.53%。
谢祥项认为,作为一种创新消费模式,“票根经济”打破了传统消费的孤岛效应,商家敏锐地捕捉到这一趋势,将票根作为“吸流、引流、留流”的重要工具,通过“三优”策略——优待、优惠、优先及会员资格授予等方式,将流动客源转化为稳定消费力。
凤凰山场馆相关运营负责人告诉记者,“票根经济”的核心逻辑是跨场景权益联动,目前这种模式已在全国范围内广泛运用,而且获得了巨大的正面效应,形成“消费者获得优惠,商家精准获客、文旅资源整合”等多赢局面。
对于如何真正让游客和消费者满意,“下次还来”?该负责人表示,要站在消费者的角度考虑问题,在消费闭环上扫清阻碍,比如核销环节、便捷程度等方面,都要优化体验。另外在合作伙伴的筛选上,也需要高标准、高要求,为消费者争取实实在在的福利。
“票根经济”如何走得更远?
“需要政府、企业、消费者三方协同”
不得不提的是,爆火的“票根经济”背后,仍存在诸多问题,如业态整合困难、文旅内容驱动乏力、“一锤子买卖”的短视思维等。面对这些问题,谢祥项特别提到,城市的“票根经济”还需走向升级之路。首先,至少要看见“票根经济”的两种属性。
消费属性方面,票根正在成为文旅全产业链(餐饮、住宿、游览、演艺、购物等)的“硬通货”,“见票根如见现金”的营销模式,体现了行业对流量变现的高度敏锐性。
文化属性方面,票根承载着与地方文化IP、建筑风格、风土人情结合的潜力,可类比烟盒、火柴盒等传统收藏,所以要注意票根带来的文化符号价值和社交传播功能,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延伸出歌友会等二次社交场景。
谢祥项表示,建立系统化、可持续的运营机制决定了“票根经济”可以走多远,为了避免“一锤子买卖”,商家和地方文旅可以再对消费链条进行延长,如通过家庭画像延伸、跨业态联动设置“持票根亲友同享优惠”等。
此外,谢祥项强调,“票根经济”需政府、企业、消费者三方协同。政府提供政策与公共资源支持,企业创新运营模式,消费者参与文化共创。而唯有将短期流量转化为长期文化认同,方能实现“从一场演唱会到一座城市深度游”的产业升级。(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昌娟)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