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竹市孝德镇年画村曾获评第八批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图为年画村法治文化广场。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范芮菱摄
2024年四川省“宪法宣传周”主题活动上,公布了2024年度“四川十大法治人物”。四川省司法厅供图
近日,作为四川省“宪法宣传周”的活动之一,由四川省司法厅、四川省教育厅、团省委共同组建的四川省大学生法治宣讲团正式成立,宣讲团由54名四川大学学生组成。“我一定会不断加强理论学习,通过宣讲鲜活的案例,让法治意识和法律常识贯穿于大众的生产生活中。”宣讲团成员朱昱衡说。
今年12月4日是第十一个国家宪法日,今年也是新中国第一部宪法颁布70周年。12月初,四川省“宪法宣传周”活动火热拉开序幕。
活动的开展,是四川普法工作走深走实的生动切片。今年以来,在四川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四川省司法厅全面实施“八五”普法规划,按照“一个目标、四项工程”总体思路,以提升公民法治素养为工作目标,以推进法治宣传提质、法治文化浸润、基层治理强基、工作质效提升“四项工程”为工作路径,推动全省守法普法工作高质量发展,努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营造浓厚法治氛围。
创新普法形式 在轻松氛围中领悟法治精神
国家工作人员代表响亮地宣读着宪法宣誓誓词,国家工作人员、青少年、企业职工、新业态从业人员等代表深情诵读宪法序言和相应条文……12月4日,2024年四川省“宪法宣传周”主题活动举行。来自全省法治领域和各行业代表以情景再现、现场讲述、法治演绎等形式,用真实的案例、生动的情景和鲜活的语言,展现了四川弘扬宪法精神、传递法治力量,将各项事业全面纳入法治化轨道的生动实践和积极成效。活动现场还揭晓了2024年度“四川十大法治人物”及提名人选,发布了首届“四川十大经典法治IP”“四川十大特色法治阵地”“四川十大重点培育法治IP”“四川十大重点培育法治阵地”。
全省各地立足实际,纷纷奏响宪法宣传“进行曲”。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近代意义的宪法性文件是什么?”12月4日,广安市人民广场,一堂“宪法课”在这里开讲。市民通过参与“开盲袋”活动,了解宪法相关知识,并得到相应奖励。
在眉山,一大波“非遗”普法活动接踵而至——当地将非遗项目融入法治文化,给干部群众带来了一场精彩的“非遗+法治”文艺节目,让广大干部群众在轻松的氛围中领悟法治精神。还结合三苏文化,发布了《法晓天下:三苏法治文化与治理智慧》《东坡法治故事轶事绘本》等宣传读物。
一场游戏,将民主法治精神传递给更多人。乐山市举办了“法治灯谜”活动,将宪法、民法典、刑法等法律知识“隐身”于灯谜之中。大家驻足在灯谜前,颇有兴致,“这次法治宣传教育形式新颖,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一位参加活动的乐山市民说。
一趟车,让群众“零距离”接触宪法知识。结合国家宪法日,全省首辆主题普法巴士“青羊普法巴士”换上“新皮肤”,车厢内随处可见通俗易懂的宪法知识,宛如一本流动的“普法读物”。“路上没事的时候就看看车上的法律知识,说不定能帮我解决难题。”市民李含芬点赞道。
四川监狱系统、四川戒毒系统干警也积极奔走在普法宣传一线。
德阳监狱、汉王山监狱、成都未管所民警走进社区,用“摆摊”“拉家常”的方式向群众普及宪法等法律知识,耐心答疑释惑。省资阳强戒所、省盐源强戒所、省西昌强戒所等则通过“所地协作”,设立法律咨询台,引导群众依法行使权力、履行义务、解决纠纷。
抓实青少年法治教育,锦江监狱、甘孜监狱、邛崃监狱、川西监狱等监狱民警走进校园,为孩子们带去一堂堂生动形象的法治课。“爱之家”禁毒防艾法律服务(昭觉)工作站和昭觉县比尔乡中心校共建的禁毒防艾微基地也正式揭牌。
一边提升公民法治素养,一边抓普法宣传。提升公民法治素养。四川召开全省公民法治素养提升工作交流会,总结提炼“1+20”试点经验成效,探索制定公民法治素养测评指标,建立全省公民法治素养观测点;持续推进全省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120.1万名国家工作人员参与学习。
抓好“花式”普法宣传。组织2023年度“四川十大法治人物”开展巡回法治宣讲活动40余场次,线上线下超过100万人次参与;开展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专项普法,广泛开展“送法进企业、进园区”活动……“大普法”工作格局在四川各地加速呈现,法治春风真正吹进了寻常百姓家。
讲好法治故事 打造地域特色法治文化品牌
“2023年,我带领20人的律师队伍,为成都市青羊区67个社区的群众提供了4000多次法律服务。”今年5月27日,在四川省第四届民法典“三个一百”主题集中宣讲活动现场,身穿“青律V光”蓝色马甲的成都市青羊区社区律师代表卫春龙走上舞台,讲述了他与团队服务群众的故事。
在成都,有许多像卫春龙一样的“青律V光”志愿律师,他们把名字挂进小区院落,将公共法律服务的责任担在肩上,为辖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普法宣传、矛盾纠纷化解及法律援助等公益法律服务。
积极改造却得不到亲人的原谅,四川省女子监狱服刑人员何某某一度因此情绪崩溃,封闭内心拒绝与他人交流沟通。“你愿意告诉我们一件你当下最不能释怀的事吗?”“木兰”警官主动走近何某某,提出陪她一起“走冰山”、打开心结,并详细研讨制定了针对何某某的后续教育改造计划。
“木兰姐姐”是四川省女子监狱的原创法治IP,展现了监狱女警刚柔并济、公正廉洁、矢志不渝的执法形象。近年来,“木兰姐姐”IP系列产品不断丰富,“木兰姐姐说法”线上普法专栏、“木兰姐姐”志愿者团队开展线下普法宣传……成为法治四川建设的一张鲜活名片。
成都邛崃市组织驻村的“95后”选调生,组成“村官崃说法”普法团队,聚焦建设法治乡村,创新形式满足群众多样化法治需求。还创设《村官崃说法》以案释法推文、《“法律明白人”微课堂》直播、《民法典100问》短视频、《邛开心·崃学法》等品牌普法栏目,发布的作品线上浏览量累计突破200余万人次。
“青律V光”“木兰姐姐”“村官崃说法”“法堆堆”“苏小法”“正义雪莲”……近年来,这些融合了四川传统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与法治文化的法治IP,为新时代全民普法工作赋予了新的生命。
在打造法治宣传名片的同时,特色法治文化阵地也不断涌现。
位于巴中市南龛山半坡上的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也是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基地。
依托川陕革命根据地法令条例系列红色法治文化资源,巴中大力开展红色法治文化宣传普及活动,组建“川陕苏区映山红”宣讲队、“红领巾讲解员”志愿服务队等法治宣传队伍,为辖区群众宣讲川陕苏区红色法治文化。
近年来,四川省司法厅率先开展红色法治文化资源系统梳理工作,编纂形成全国首个红色法治文化遗存目录,现有2批次20项遗存包括川陕省苏维埃法令条例等文献3项、太平红军粉壁墨书等器物3项、邓小平故居陈列馆等场所14项;评选首届“四川十大特色法治阵地”“四川十大重点培育法治阵地”……如今,全省各地都建有法治文化基地、公园、长廊等大大小小的法治文化阵地,鲜明的法治元素巧妙融入街市村庄,成为一道道亮丽而又独特的风景线。
筑牢法治根基 法治“种子”在基层扎根发芽
“牟书记,快来一下,赵老三与赵老四两家又打起来了……”近日,“法律明白人”牟秀波电话那头传来了急促的声音。“有矛盾,找牟秀波。”这句话在广元市苍溪县运山镇口口相传。在他的调解下,矛盾双方常常“化敌为友”。
在苍溪县的田间地头,“法律明白人”们深入村委会、农户家、田间地头倾听群众诉求,通过普法宣传、法律解答、倾心调解等方式打开群众心结。同时,以村(社区)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为依托,开展“千名法律明白人进万家”活动,累计走访群众8万多户,解决群众、企业实际困难200余件。
每年拿出个人收入的5%用作普法维权,助残帮困;开村民大会时,逢会必普及涉农法律常识,年均开展法治讲座26场次;3年化解涉及土地流转、高价彩礼等100余件矛盾纠纷,群众满意度超98%……在四川,一个个数据实例,刻画出“法律明白人”的群像缩影。这些活跃在群众身边,随时找得着、用得上的法治带头人,在基层法治建设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四川有“法律明白人”19.3万名,实现平均每个村(社区)培养超5名。
在不断优化的乡村振兴法律服务供给作用下,法治的“种子”在基层扎根发芽。
“快要过年了,大家一定要和和气气、遵守村约村规,营造一个好的乡村环境,吸引更多人来我们年画村耍。”岁末年初,绵竹市孝德镇年画村年味渐浓,“法律明白人”付铭忠挨个叮嘱村民。
年画村由原射箭台村、大乘村、石墙村合并而来。“刚合并那会儿,大家很难融入到一起,经常因为一点小事产生矛盾。”付铭忠回忆。随着建设力度的加大,村里一批年画作坊、年画销售、年画培训等年画产业发展起来,大家也渐渐意识到,和美的村容村貌才能带来更好的发展、吸引更多游客。
为了在村内形成自觉守法、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年画村编写了村规民约12句,后又对部分内容进行了修订。深挖绵竹年画资源,绵竹市司法局还创编了《民法典·绵竹年画绘本》《“法律七进”绵竹年画释法》等,并以年画作坊为载体,以体验绘制法治年画等方式,提升群众法治文化素养。系列举措之下,年画村基层治理法治化水平不断提高,2021年3月被评为第八批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
四川依法治理基层基础不断夯实。目前共创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9批次296个,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2批次403个,国家级法治宣传教育基地2个、四批次省级法治宣传教育基地230个,实施“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打造了一支基层普法依法治理群众队伍。(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范芮菱)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