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发布环保督察典型案例 涉及这5地
2024-08-21 10:24:55来源:四川新闻网编辑:邓超责编:李萌

  四川新闻网-首屏新闻记者 许雨珂

  8月20日,记者从四川省生态环境厅获悉,四川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在督察过程中发现了大气污染防治不到位、废水排放监管不到位、河道采砂监管不力等情况,根据督察情况发布了一批环保督察典型案例,涉及绵阳、内江、南充、眉山、甘孜等5地。针对典型案例,督察组将进一步调查核实有关情况,并按要求做好后续督察工作。

  案例一:绵阳市部分县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存在短板 日常管理不到位

  2024年7月,四川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发现,绵阳市部分县区生活污水、生活污泥、生活垃圾等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存在短板,日常管理不到位。

  基本情况

  绵阳市地处嘉陵江最大支流涪江的中上游,2023年常住人口491.1万。截至2023年底,绵阳市生活污水排放量约70万吨每天,生活污泥产生量约430吨每天,生活垃圾产生量约3200吨每天,妥善处置生活污水、生活污泥、生活垃圾尤为重要。

  主要问题

  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滞后,存在污水溢流;生活污泥处置能力不足,存在违规处置;生活垃圾填埋场整改不到位,存在环境隐患。

  原因分析

  绵阳市有关部门和地方对补齐环境基础设施短板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工作推进不力,导致部分生态环境问题未及时得到解决。

  案例二:内江市威远县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推进不力 未完成环境空气质量目标任务

  2024年7月,四川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发现,内江市威远县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推进不力,未完成环境空气质量目标任务。

  基本情况

  威远县2022年、2023年连续两年未完成内江市下达的环境空气质量目标任务,距离“十四五”目标任务,还有较大差距。

  主要问题

  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研究不深,抓得不实;重点行业监管不到位,工业污染问题突出;考核不落实,压力传导不到位。

  原因分析

  威远县对环境空气质量改善工作的艰巨性、紧迫性、复杂性认识不足,持续攻坚力度不足,措施推进不力,未完成环境空气质量目标任务。

  案例三:南充市一些地方建筑垃圾违规处置 监督管理不力

  2024年6月,四川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发现,南充市一些地方建筑垃圾专项规划缺失,消纳场建设不规范,资源化利用项目推进不力,建筑垃圾处置能力不足,违法违规倾倒问题多发,生态环境问题突出。

  基本情况

  南充市是成渝经济区北部中心城市、川东北区域中心城市,是四川省第二人口大市,城区常住人口约130万人。2022、2023年南充市城区建筑垃圾产生量分别为280万吨、324万吨,其中弃土产生量分别约为166万立方米、194万立方米。

  南充市城区有顺庆区元蹬子弃土场、观音慈弃土场、毕家沟弃土场,以及高坪区隆源弃土场、嘉陵区苏家沟弃土场5个建筑垃圾消纳场,设计总库容1380万立方米,目前已堆存740万立方米,剩余库容640万立方米。

  主要问题

  专项规划缺失,建设消纳场所不规范;项目建设打折扣,资源化利用水平低;违法违规倾倒,影响生态环境。

  原因分析

  南充市部分地方的相关部门对建筑垃圾治理重视不够,规划缺位,履职不到位,工作推进滞后,监督管理缺位,建筑垃圾违法倾倒问题多发。

  案例四:眉山市固体废物违规处置问题多发 环境风险隐患突出

  2024年7月,四川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发现,眉山市多处固体废物处置不规范,存在较大环境风险隐患。

  基本情况

  眉山市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泥(以下简称生活污泥)、工业污水处理厂污泥(以下简称工业污泥)等一般工业固废,以及危险废物等固体废物产生量逐年递增。2021至2023年,全市固体废物产生量分别约80.44万吨、90.28万吨、130.98万吨。

  主要问题

  污泥处置乱象丛生;危废违规贮存处置;部门监督管理不力。

  原因分析

  眉山市有关地方和部门对固体废物处置工作重视不够、底数不清,监督管理缺位,违法违规行为多发。

  案例五:甘孜州河道采砂监管不力 违法违规问题突出

  2024年7月,四川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发现,甘孜州河道采砂规划滞后、监管缺位,违法违规问题屡禁不止。

  基本情况

  甘孜州是川西北生态示范区重要组成部分,是长江上游重要水源涵养区,境内江河湖泊众多、水系发达。全州纳入河湖管理保护范围的河流882条,砂石资源丰富,规划开采长度1731公里,开采总量2848万立方米。

  主要问题

  工作长期落空,采砂规划缺位;以疏浚之名,行采砂之实;违规出让采砂权,违法处置国有资产;日常监管不力,违法问题屡禁不止。

  原因分析

  甘孜州部分地方和水利部门贯彻落实“两山”理念有偏差,慢作为、乱作为,日常监管缺位,违法违规采砂屡禁不止。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