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成都体育学院的校园里,一场密集的搬迁正在进行。
一辆辆载满物品的货车从武侯祠旁驶向三岔湖畔,学校多个行政部门率先抵达坐落于成都东部新区的新校区,及时布置办公区域,为不久后的新生入学做准备。学生生活用品则在老校区打包封存,待开学前集中运送至新校区,学生届时可直接前往新校区报到。
满载着物品的货车陆续抵达成都体育学院新校区(图据成都东部新区微信公众号)
告别体院路2号,来到环湖北路1942号,已有80多年校龄的成都体育学院,在蛙声与蝉鸣中搬“家”了。
1. 这是国内办学历史最为悠久的体育院校
建校至今,行健不息的体育精神,贯穿成都体育学院发展始终。
1944年四川省立体育专科学校毕业生的同学录(图据成都体育学院微信公众号)
成都体育学院的前身是成立于1944年的四川省体育专科学校。据中国教育报报道,在成都市档案馆,藏有一份1944年四川省立体育专科学校毕业生的同学录,同学录封面上的题字“行健不息”,同学录的序言中写:“体育教育实为我国当前教育上首要之图而不可忽视者也……诸君以后即将服务于体育界,尤应时时顾念体育之重要性,对国家民族有所贡献,以尽此重大责任,勿负国家培植之至意。勉之勉之。”那时正值抗日战争至为艰辛的时期,同学录上的字句饱含家国情怀、赤子之心。
20世纪80—90年代,成都体育学院编撰的《现代体育科学丛书》在国内引起了极大反响和好评,对我国的体育经济学、体育哲学、体育美学等新学科建立起到了重要作用。办学80余年来,培养了数万余名各类毕业生,为国家体育及教育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记者从官网了解到,截至2019年9月,成都体育学院在奥运会、世界锦标赛、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亚运会、亚洲锦标赛、全运会、全国锦标赛、全国冠军赛及全国体育院校比赛中共获得金牌640余枚、银牌480余枚、铜牌450余枚。
在去年举办的成都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上,成都体育学院的学子斩获18金5银2铜。此外,还有不少师生作为志愿者,承担着后勤工作,他们成为成都大型赛事的中坚力量和重要保障。
2.体院路2号,不只是一个地址
1951年,成都体育学院与武侯区结缘,开启了一段新旅程,其前身四川省体育专科学校在这一年迁至武侯祠畔的甫澄中学校址。学校后门便是了解三国文化的圣地——武侯祠。成立后几经更名的成都体育学院,在1956年终于正式更名为现名。
靠近武侯祠的成都体育学院后门(图源成都体育学院微信公众号)
眼下,到了需要跟体院路2号说再见的时候,曾经发生在这里的点滴也会变成独特的记忆存于心间,不变的是学子们和周边居民对成体的留恋。
成都体育学院正门 摄影 陈恬
大三的佳佳已经对武侯校区非常熟悉了,骑着电动车的她轻车熟路地穿梭在校园中。在她眼中,武侯校区闹中取静、交通便利,她回忆道:“每年银杏叶泛黄的时候学校很漂亮。” 段先生是毕业多年的研究生校友,在他的记忆中武侯校区比较小,经常能碰到熟人,但整个校园体育氛围很浓,尤其是体育生都爱动有活力。
成都体育学院第一田径场 摄影 陈恬
在成都体育学院的田径场里,71岁的唐爷爷正在和老伴带孙子,他表示这边生活很方便,自己经常带孙子来这边玩,顺便散散步。刚高考完的李姓毕业生从小在成体旁边长大,有些腼腆地说道:“小时候就经常从家属院跑来学校田径场玩,现在学校要搬了还可能拆迁,有点不舍。”
7月11日晚,昏黄的灯光下,成都体育学院的校园略显寂静与空旷。在校内的“商业区”,仅余一家红旗超市、一家蜜雪冰城还亮着灯。当被问及之后的去向,才在成体蜜雪冰城工作了两三个月的阿蒋笑着说:“应该会去其他学校,看店长安排。”
校内仍在营业的红旗和蜜雪冰城 摄影 陈恬
再见,体院路2号,这里将不只是地图上的一个标记,还会成为一个满载着情感与故事的记忆地标。
3.三岔湖畔,新的故事即将开始
据悉,坐落于三岔湖畔的新校区可容纳1.5万名全日制学生,整个户外运动场地约17万平方米。此次搬迁,涉及1.2万名学生,1300多名教职员工。
成都体育学院新校区(图据成都东部新区微信公众号)
十几年前从成体毕业又回到母校读研的鲁先生谈及对于新校区的印象,他表示新校区硬件设施比较好,且远离市区,更适合沉浸式学习,他期待在新校区能够更好地提升自己。
来自武术套路与民族传统专业的任同学对新校区的第一印象就是面积大周边安静,虽然很舍不得武侯校区便利的位置,但新校区的设备设施很新,场馆也比较大,能更好地进行学习和训练。而且新校区是四人间,还在读大二的他很期待之后两年在新校区的生活。
成都东部新区相关工作人员表示,在校地合作领域,成都东部新区计划与成都体育学院加强合作,依托学校体育休闲等相关专业,启动新区体育产业发展,填补成都东部新区在体育产业相关领域的空白,推动天府奥体公园高质量发展。
在2025年,第十二届世界运动会,将在成都东部新区举行。作为主要举办地之一,成都体育学院将以“东道主”的身份迎接这场盛事的到来。(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谢夏东)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