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剧场档期最长已排至今年8月 四川演艺市场“井喷”带动文旅消费升级
2023年国庆假期,《只此青绿》在成都连演8场。图据成都城市音乐厅
张杰成都演唱会。图据演唱会主办方
刚刚过去的元旦假期,全国演艺市场实现“开门红”。跨年演唱会、音乐会、话剧、歌剧等“扎堆”举行,让市民游客尽享文化大餐。
回顾2023年,四川演艺市场从年头火到年尾,呈现“井喷式”复苏态势。1月5日,记者从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获悉,2023年,全省举办营业性演出27156场。其中,5000人以上的大型营业性演出201场,是2019年同期的10倍;观众超250万人次,是2019年同期的5倍;票房收入超17亿元,演出场次、观众和票房稳居全国前列。
演艺市场的火爆,同时为餐饮、购物、酒店、民宿等带来巨大人流,让“吃住行游购娱”全面开花。
一票难求
剧场档期最长预排至8月
2023年12月29日至31日,歌手张杰在成都东安湖体育场连演3场,将元旦假期的节日氛围感“拉满”。在12月31日跨年夜当晚,张杰进行了长达5个小时的演唱,并通过短视频平台直播,吸引6800万人次观看。
回顾2023年,成都文化消费呈现井喷式增长,抢演出门票、晒舞台视频成为市民“日常”。张学友演唱会票房总收入约2.2亿元,《只此青绿》连演8场、拉动消费900余万元,电影票房超15亿元名列全国前茅……
“抢到李健成都演唱会门票的时候,我激动惨了!在成都的两天,我还去看了大熊猫‘花花’,吃了两顿火锅,还打卡了成都博物馆。”青岛的叶女士说,她已经深切感受到了成都演艺市场的火热,“2024年,我还要来成都看林俊杰演唱会。”
据成都市文广旅局发布的数据,2023年成都营业性音乐演出4500场,票房达12亿元,观众人数达400万人次。从全省来看,全年举办营业性演出27156场,票房收入超17亿元,演出场次、观众和票房稳居全国前列。各大剧场档期最长已预排至2024年8月。
溢出效应
文旅消费市场“火力全开”
演唱会不仅能够带来可观的门票收入,背后还承载着数万人的衣食住行。
“通过数据分析,大型演出观众跨城购票观演的比例超过购票总人数的50%,对酒店住宿、餐饮购物、景区门票等关联产业的拉动作用明显。”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有关负责人说,大型演出市场成为拉动文旅消费的“新引擎”。
以成都东安湖体育公园为例,成都大运会后,这里逐渐成为大型演唱会的“首选地”,陈奕迅、张信哲、张韶涵、薛之谦等歌手纷至沓来,不仅带火成都演艺市场,也带动周边“吃住行游购娱”全面开花。
“演唱会期间,我们酒店营业额和客流量都有所增长,其中外地客占比达到七成以上。”木棉花酒店相关负责人说。
去年7月23日,第六届红原大草原雅克音乐季举行。“异地游客来观看音乐季,会产生交通、食宿、门票费用,直接促进本地老百姓增收。”红原县文化体育和旅游局有关负责人说,红原旅游产业正由单一型观光旅游向复合型生态文化旅游发展,旅游经济呈现持续增长态势。
严控品质
让观众有更好的体验感
在演艺市场火爆的氛围中,为了让观众有更好的体验感,四川也下足了功夫。
“2023年,成都金融城演艺中心共举办了25场演出活动,累计接待观众人数超过15万人次。”成都金融城演艺中心宣传负责人唐沁介绍,为了给观众更好的体验,中心配备150名引导员,全力保障活动期间观众能快速进场找到自己的位置。此外,医疗团队、救护车全活动时段在岗,处理应急医疗救助问题。
去年11月4日,凤凰山体育公园迎来首次双馆同天开启,一天内两场万人以上活动轮番上演。下午,专业足球场内,近4万名球迷为成都蓉城队呐喊“雄起”;晚上,综合体育馆内,超过1.3万名歌迷跟着“歌神”张学友的旋律合唱。
“这是公园全年活动客流强度最高的时期。”凤凰山体育公园相关负责人说。
“为了保障演出品质,我们严控演出内容审核。”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有关负责人介绍,针对大型营业性演出传播力强、辐射面广的特点,对大型营业性演出内容实行“双审核、双签字”,必要时引入专家论证。同时,加强执法监管,大力整顿票务市场,落实“85%以上的门票通过平台向市场开放销售”的硬性规定。
专家观点
“跟着演出来四川”成新趋势
针对四川演艺市场的火热,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区域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王芳认为,现阶段人民群众精神文明需求旺盛,文旅消费成为拉动经济新增长点。
“成都已成为我国演艺消费第三城,说明其在营商环境、公共服务等方面具有较强支撑力,‘三城三都’魅力逐步显现。”王芳说,她注意到,除成都外,演艺市场向二三线城市下沉也是四川演艺市场的一大亮点。由演艺市场带动酒店、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已逐步成为拉动我省消费经济的新增长点,“跟着演出来四川”逐步成为旅游新趋势。
她建议,未来可以继续大力促进以演艺经济为代表的文旅产业发展。在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的基础上,重点加强规范管理,遏制囤票炒票等乱象,同时加强大型演出活动的综合风险评估和安保措施。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杨金祝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