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智造”走向全球 藏着哪些产业协同密码?
2023-11-29 10:00:28来源:成都日报编辑:张陈芳责编:马明仁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700008ec-3ac1-499c-929a-f41d45f73c85

通威太阳能绿色厂区 摄影 李冬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2c9ae791-4238-4a22-bde0-0d41a8779cec

极米科技研发的无屏电视 本报资料图片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dd5e2bef-bd93-4573-91ca-a337fc25be8e

  开栏语

  2023年年终已经开启倒计时,成都正全力以赴抢抓窗口期,巩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岁末年终,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联合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从企业、区域、数字经济、要素、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方面切入,推出经济盘点系列报道。首期,我们将聚焦企业主题下的产业协同。

  市委十四届二次全会明确提出要“突出协同共进发展,推动中心城区先行引领,强化城市新区牵引带动,做强郊区新城战略支撑,着力构建多中心、网络化、组团式发展格局”。优化城市功能,提升城市能级,推动“三个做优做强”,今年初,成都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三个做优做强”重点片区建设的若干政策措施》。

  顶层设计之下,我们走进代表性企业,透过“成都智造”走向全球这一现象,解码背后的产业协同密码。

  故事1

  链主崛起

  成都成为全球光伏产业重镇

  不久前,一场汇聚全球数千家光伏企业的盛会在成都落下帷幕。

  作为我国西部首个国际光伏盛会,本次大会首次设立光伏产业展览。在光伏城市馆展区,集中展示了成都光伏产业发展历程:2015年通威太阳能(成都)有限公司在双流设厂布局太阳能电池片,2016年首张“成都造”太阳能电池片下线,到2023年上半年,通威太阳能光伏电池全球累计出货量突破160GW,成都光伏产业跑出一条上扬曲线。

  在产业崛起的背后,通威太阳能也迎来了创立的第十年。在通威太阳能的参与建设和见证中,十年间,成都已经成为全球光伏产业的重镇,超千亿级别的绿色低碳产业正在成都加速崛起。

  建圈强链发展

  参与全球竞争

  从成雅互通立交西侧下高速,再沿西航港大道南延线行驶五分钟左右,便到了通威太阳能双流基地,公司厂房分布于延线两侧。这里曾是全球单体规模最大的晶硅太阳能电池生产基地。

  将时间拉回2015年,通威太阳能开启回川新布局。“当时这里还是一片荒地。”通威太阳能总经理周华讲述了公司十年的发展历程。“作为成都基地第一个项目,从启动厂房建设,到生产线安装,再到首片下线,用时仅7个月,通威太阳能双流基地刷新了全球单车间产能规模纪录。

  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金堂县淮口街道的通威太阳能金堂基地,是通威太阳能在成都布局的第二大光伏产业基地,现已形成电池产能30GW和切片产能15GW。为积极响应国家“双碳”政策,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通威太阳能于2020年2月11日在淮州新城建设高效晶硅电池及相关配套项目。

  通威太阳能光伏产业基地正加快推动“成都造”清洁能源产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充分发挥成都中欧班列物流运输优势,在蓉建设辐射中国西部地区和面向国际市场的光伏产品出口主要生产基地,融入全球光伏产业链高端和价值链核心,努力书写领跑全球光伏产业的新篇章。

  “朋友圈”持续扩容

  产业集群跑出“加速度”

  前几日,在第六届中国国际光伏产业大会上,全球光伏行业顶尖专家学者、3000余家企业汇聚成都,聚力绿色低碳,共话发展趋势。高规格会议的举行,引来行业各方齐聚,成都光伏产业的朋友圈持续扩大。就在大会进行中,通威股份与天合光能达成了合作协议,双方规划在光伏组件、硅料及电池片、产业链合资合作方面进一步展开深度链接。

  大会期间,成都、乐山、眉山、双流等地的重大合作项目先后签约落地,签约总金额累计已超过500亿元。会议另一边,光伏展会成为行业“舞台”,参会、参展企业超过3000家。来自光伏、氢能、储能、风能等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展示着最新的科技创新成果。

  “朋友圈”的扩大对于产业的发展有何带动?周华以通威和天合合作的案例告诉记者,在通威太阳能金堂基地不远处,通合新能源项目是产业上下游强链的重要一环,项目由通威太阳能和天合光能联合投资,2021年10月,一期项目首片硅片下线,2022年2月二期投产,有力补齐了产业链条,通过错位发展、补位合作,实现了产业链条建圈强链。

  这样的案例在成都还有不少,在链主企业的带动引领和骨干企业的强链补链下,成都已经初步形成了以硅片、光伏电池片、逆变器、特种气体、储能电池、光伏电站系统工程等生产和配套企业为支撑的产业格局。在链主企业带动引领下,吸引了众多新主体在蓉投资。

  从制造到智造

  带动“成都造”走向全球

  太阳能光伏电池全球年产能达90GW,累计出货量突破160GW,送至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样大规模的生产,是如何实现的?

  在通威太阳能金堂基地5G智能制造生产车间,记者找到了答案。走进金堂基地,可以看到全球顶尖的光伏电池制造场景:数百台机器人装置有序穿梭,一个个单晶硅片在全自动的智能制造生产线上变成一块块太阳能电池。周华向记者介绍,与传统太阳能电池片生产线相比,用工量、能源消耗量大大降低,此前需要上百位员工才能完成的工作,如今仅需几位技术人员,还具备了安全稳定、精准高效的优势。

  这里正是通威太阳能智慧生产的场景。智能智造,除了扩大产能、提升生产效率,更关键的在于通过数字化,让企业生产成本得以下降。这也是通威太阳能得以穿越周期的关键密码。

  周华介绍,在通威太阳能5G智慧园区,与同等产能的通威智能制造生产线相比,用工减少约62%,能源消耗降低约30%,生产效率提升约161%。智能制造的应用,将进一步促进降本增效,提高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截至2023年上半年,通威太阳能光伏电池全球累计出货量160GW。“这些电池产品每年可转换和生产清洁能源达2219亿千瓦时,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45亿吨,满足城乡家庭约1.31亿户一年的用电需求,年节约标准煤6690万吨,相当于种植森林79.78万公顷、树木14.56亿棵。”周华告诉记者。

  故事2

  链主链属协同

  “成都造”智能投影覆盖全球100多个国家

  在今年的“双11”,极米科技再次毫无悬念拿下投影品类销售冠军。“极米十年,今天成就十连冠!”极米科技董事长钟波在朋友圈写道。

  从2013年成立,到2018年打破国外垄断,首次成为中国投影机市场出货量第一的品牌,再到如今获评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成都造”智能投影覆盖全球100多个国家,极米科技创造出惊人的“成都速度”,在智能投影这个细分市场闯出了一片天。在这背后,有着多重因素推动:企业对研发的投入、对创新的重视;成都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这其中,也少不了完备产业生态带来的企业间良性协同。

  在成都高新西区,菲斯特科技的车间内,一块块激光显示屏陆续被生产出来,工人忙着给屏幕做外观装饰,并进行打包组装。极米投影设备配套使用的激光屏幕,就来自这家同样是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的企业。在这些专精特新企业的带动下,一条无屏显示产业链在四川应运而生,全省激光投影等无屏显示占全国出货量约40%。

  从国内首批4.5代0.1毫米液晶玻璃基板,到国内首条第11代高世代掩膜版项目的首张掩膜版产品;从全球首条TFT基Micro-LED显示屏生产线落地启动,到国内首款特殊气体环境制程中的自动光学检测机在蓉成功下线……在过去几年里,一批标志性原创成果竞相涌现,成都新型显示产业链上下游项目迅速集聚,新型显示产业呈现“屏”步青云之势。

  在此背景下,产业协同正在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从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到成都大运会,众多新型显示产品惊艳亮相、广受欢迎。在今年的成都大运会上,金芒舞台、太阳神鸟火炬盘等“闪耀出圈”。

  “成都正以重点产业链为主线,不断稳定供应链、配置要素链、培育创新链、提升价值链,积极构建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单项冠军和专精特新企业为支撑的协同发展产业体系。”成都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专家观察

  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所(财政与金融研究所)综合研究陈纱岚:

  经济协同联动发展 促进城市功能整体提升

  “推动‘三个做优做强’,核心在于聚焦‘四中心一枢纽一名城’功能定位,通过推进行政区与经济区适度分离改革,促进区域间功能协同互补,加速产业创新联动,资源要素高效流动,进而实现城市功能整体提升。”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所(财政与金融研究所)综合研究陈纱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今年以来,我们通过实地调研,并综合运用企业迁移、异地法人股东新设企业、项目招标及中标数量、专利联合申请、专利转移转化等方面的大数据,从企业关联、创新协作等维度,对成都市中心城区、城市新区、郊区新城经济协同联动发展水平进行了剖析。”陈纱岚告诉记者。

  区域间企业联系日益紧密

  陈纱岚分析说,从企业关联的维度看,区域间企业联系日益紧密,中心城区、城市新区之间的企业关联度较高。“近年来,成都市各区域间企业联系日益紧密,市域范围内企业迁移、异地法人股东新设企业均呈现‘面拓宽、量增加’的良好态势,说明企业推进跨区域合作的意愿持续提高,有助于区(市)县推动落实产业建圈强链的各项部署,为成都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经济中心打下了坚实基础。”

  从企业关联范围来看,2022年成都市三大区域累计建立112对跨区域企业迁移联系,其中城市新区、中心城区实现跨区域企业迁移联系全覆盖,郊区新城跨区域企业联系覆盖率达93.3%;从企业关联强度来看,2022年,成都市三大区域跨区域企业迁移数量较2021年增长7.7%,跨区域异地法人股东新设企业数量较2021年增长11.9%。

  协同创新联系范围有所扩大

  从创新协作的维度看,2022年三大区域在跨区域联合申请专利方面累计建立了39对联系,在专利转移方面跨区域建立了16对联系,其中中心城区、郊区新城建立的跨区域专利转移联系均较2021年不同程度增多。“协同创新的联系范围有所扩大,反映出成都企业加强科技创新协同的意愿不断提高,有助于加速区(市)县间共建共享创新资源、创新平台、创新服务,全面增强全市创新资源集聚转化功能。”

  陈纱岚分析说,2022年,中心城区、城市新区、郊区新城中,约六成以上联合申请专利所在地均是中心城区,城市新区作为所在地的占比为22.7%—34.9%,中心城区是周边区域联合开展专利申请的主要合作区域。城市新区创新溢出效应逐步凸显,2022年,中心城区、郊区新城分别有51.7%、75%的专利来源于城市新区。

  企业业务联系拓展增多

  从业务联系的维度看,区域间业务关联“面扩量增”。“近年来,成都市绝大部分区域间业务联系的范围有扩展、数量有增加,说明成都企业积极推进产业链上下游的配套协作,有助于推动区(市)县跨区域产业协同联动程度不断加深,为全市加速推进现代产业体系互联互通提供了支撑。”

  从项目招中标联系范围来看,2022年,成都市三大区域建立跨区域项目招中标联系数增加至101对,其中城市新区、中心城区、郊区新城分别与跨区域的20、11、14个区(市)县建立联系。同时,中心城区是全市项目投资首选地,既是项目中标主要所在地,又是项目招标主要输出地,2022年该区域中标项目总量占全市比重近八成,招标项目总量占全市比重近七成。

  陈纱岚告诉记者,总体来看,成都区域间跨区域经济协同联动整体呈现出“量增多、面拓宽”的良好发展态势,区域间整体经济联系度不断改善提升,其中中心城区与城市新区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两个区域相互间的企业迁移、专利转移转化、招投标活动均更活跃。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李艳玲 刘泰山

  本报制图 申娟子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