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年米仓道连通着川陕的古今
2023-11-06 08:51:47来源:华西都市报编辑:邓超责编:马明仁

  原标题:高速公路路线与它高度重合 3000年米仓道连通着川陕的古今

(转载)3000年米仓道连通着川陕的古今

米仓道沿寒溪河而建。

(转载)3000年米仓道连通着川陕的古今

巴中市南江县文保专家孙凯(左)向采访团介绍碑文内容。

(转载)3000年米仓道连通着川陕的古今

采访团成员行走在米仓道上。

(转载)3000年米仓道连通着川陕的古今

寒溪河左岸,古栈道遗址依稀可见。

  一条古蜀道,半部华夏史。日前,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寻路蜀道”大型人文采访活动第二站,开启对米仓道的寻访。

  相对于大众熟知的金牛道,米仓道的名气似乎略逊一筹。但在10多年前蜀道申遗时,经过专家们的多次实地走访,米仓道的历史地位和作用被进一步发现和确认。专家们认为,米仓道是古蜀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物点遗迹多,价值非凡,在全国古道路中极其罕见。

  历经多个朝代更迭,米仓道关隘、栈道、古寨犹存;奔流不息的韩溪河,把“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讲给了后人;恩阳古镇的大栈房,见证了古道商贾云集的繁华;“盛唐彩雕全国第一”的南龛摩崖石刻,让人梦回大唐……“寻路蜀道”采访团重走米仓道惊讶地发现,3000年历史的米仓道,竟与今天的高速公路路线高度重合,古人与今人也在月下达成了一致。

  倔强的“背二哥”

  3000年走出一张路网

  “有个地方,是南方的北方,北方的南方,这是什么地方?”

  这个地方是巴中,它扼守大巴山系米仓山南麓,北接关中平原、南承天府之国。走出大巴山系米仓群山的雄关漫道,是打通巴蜀与关中交流的通道。

  5000多年前,大巴山里就有古代巴人活动。3000多年前,古代巴人开始走出大山,在高山深谷中逐渐蹚出一条被现代人称之为米仓道的交通走廊。这条始于夏商、贯穿秦巴、北上中原、南下巴蜀的米仓道,成为巴蜀与中原交流的重要通道。“米仓道以陕西汉中为起点,进入巴中,在南江县境内有四条支线,分分合合之后,分别通往巴中的南江县城、通江县、巴州区和平昌县,随后又中转到达成都、重庆。米仓道不是一条单一的道路,而是一张路网。”这是学界关于米仓道走向的普遍观点。

  而这张路网,是3000年间无数“背二哥”(以背运东西为生的人)往返于川陕之间,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

  巴中市文物局原局长汪信龙长年致力于米仓道的研究。在他看来,米仓道是我国最早的古道之一,其历史可与古罗马大道媲美,它见证了我国几千年来南北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交融。“米仓道始创于西周,兴于秦汉,是三国时期的重要军事驿道,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早在五代时期,就有关于萧何在米仓道月下追韩信的记载。”汪信龙说,米仓道又称大行道、巴岭路,宋以后叫大竹路,因翻越米仓山,清朝始称米仓道。蜀汉时期,蜀国名将张飞曾在米仓道的隘口驻兵,并大败曹军。张飞驻守阆中期间,经常往来米仓道向驻守汉中的丞相诸葛亮禀报军情。

  2012年3月4日,在巴中市政府的邀请和四川省文物局的安排下,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邀请了全国科研院所、知名大学历史、地理、交通史、考古学、地方史等方面的专家30余人,于3月5日至3月17日,历时13天,总行程6000余公里,徒步250公里,对米仓道的主线和部分支线进行了实地调查。“共调查米仓道沿线文物点230余处,其中与古道直接相关的文物点约100处,新发现文物点15处。经考察发现,米仓道文化线路文物遗迹丰富,保存完好,超出了所有考察专家的预料。”汪信龙说。

  世界第三的隧道云端

  藏着米仓道第一关

  汪信龙所说的文物点中,巴峪关是极具代表性的一处,被誉为米仓道上的第一关。

  入秋,巴山红叶将红之时,记者一行驱车前往巴峪关,在山路上颠簸一个多小时后,一座大山挡住去路。南江县文广旅局的孙凯,是当地小有名气的“土专家”,也是10多年前考察组的成员之一。他告诉记者,此山海拔2000多米,巴峪关就在山顶。

  58岁的孙凯一马当先,钻入了丛林。冒着阵雨,历时约2小时,记者一行人终于爬上了巴峪关。映入眼帘的首先是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上面刻着“南江米仓古道官仓坪”。虽然拱形的关门有些沉陷,但巴峪关居高临下依然巍峨,气势颇合“夏时明月汉代关,米仓古道连中原。多少英雄从此过,叩关斩将挽狂澜”的词句。

  据史料记载,这座关楼始建于元朝初年,现存关隘为清咸丰十年(1860年)所建,更名为“官仓坪”。关门高4.2米、宽4米,门额有“官仓坪”三字,系石条砌成。由于年代久远,石头缝里杂草丛生,石头表面布满厚厚的苔藓。

  据南江县志记载,雄踞高山之巅的巴峪关,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战略要冲,长年有8个衙役在此守卫。“我们所在的位置就是南江县与汉中的分界线,山顶之下就是米仓山隧道。”孙凯感叹道,“如今的高速公路,跟古人用脚步走出来的米仓道,线路高度一致!”

  公开资料显示,米仓山隧道是巴陕高速的控制性项目,隧道进口位于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小南海镇小坝附近,出口位于巴中市南江县关坝乡,隧道从米仓山国家森林公园的玉泉、大坝国有林场地下穿过。米仓山隧道全长13.81公里,其中陕西境内3公里,四川境内10.8公里,是四川最长、国内第二长、世界第三长的公路隧道。

  不只是官仓坪与米仓山隧道,这种巧合贯穿了整个米仓道。古道上保存最完好的接龙桥,就恰好在巴陕高速旁。记者注意到,这座桥除桥墩是由条石砌成的外,其余均由木结构组成。其中,桥北并排放置5根、桥南并排放置4根17米长、宽厚均为0.4米的皇柏树为桥梁。木桥上方正好是巴陕高速的高架桥。相隔千年,材质工艺不同,但两者的方向却是一致的。

  对于这种跨越千年的默契,孙凯认为,这是先民智慧和勇气的体现,也体现了千年来人类共同的追求。“古人也要寻找最便捷的道路,这和我们利用现代技术寻找捷径是一个道理。过去的人一开始通过看太阳找方向,后来就靠指南针等工具了。”他说。

  下山时,走到一块平地处,孙凯介绍,上个世纪,这里还开有“幺店子”,供“背二哥”们歇脚,主要是吃点东西喝点水。“随着上世纪80年代二南路(南江至陕西南郑)通车,‘背二哥’才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米仓道也慢慢完成了它的使命。”他说。

  构建“米”字型交通架构

  大巴山有了新的“米仓道”

  虽然古道逐步冷清,但南江博物馆却记录着米仓道曾经的繁华。这是巴中唯一的县级博物馆,馆内27件国家一级文物,均在米仓道沿线被发现。“馆内的石碑记载了不同时期对米仓道沿线修复的过程。”孙凯说。

  这种身处大山、却不断筑路对外交流的渴望,也一直深埋在当地人心里。45岁的陈杨是《巴中日报》记者,长期关注当地交通发展。“路对于巴中人来说,太重要了。”他记得,20多年前到成都读书时,虽然唐巴路(成都唐家寺至巴中)已建成,但坐大巴车依然要20多个小时,“唐巴路没建好时,从巴中到成都要40多个小时。”

  2013年,成巴高速全线通车,成都至巴中车程缩短至3小时。2018年11月22日,巴陕高速公路全线通车,这条与米仓道高度重合的线路,打通了米仓天险。从南江到汉中,只需要1个小时。

  米仓道与今人的巧合还在延续。巴中市交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巴中正以“8844”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构建“米”字型交通架构。

  据介绍,八纵即汉巴南铁路、银昆高速、成巴高速、镇广高速、通宣开高速、G244光雾山至下八庙段普通国道、G245巴中至群乐段普通国道、G542乐坝至涵水段普通国道。八横即广巴达铁路、成巴安铁路、恩广高速、苍巴万高速、盐南通万高速、平仪高速、G347铁溪至渔溪段普通国道、米仓大道。

  四环为巴城绕城高速环线、巴城快速公路环线、区县直连高速环线、国省干线公路环线。四航是恩阳机场、南江通用机场、通江通用机场、平昌通用机场。

  其中,米仓大道备受关注。和巴陕高速不同,与米仓古道一字之差的米仓大道,是巴中北部的一条重要东西横线。线路起于通江县两河口镇,向西经临江、诺水河镇、铁厂河进入南江县境内,经汇滩、西清、关坝,越巴陕高速,止于南江县寨坡马湾子。线路全长97公里,其中主线85.3公里,估算总投资129.8亿元,是目前国内单一地级市投资最大的地方公路。“巴陕高速与米仓道路线高度重合,是一条纵向的延伸,米仓大道则是一条横向的延伸。”陈杨说。

  米仓大道设计标准为公路一级,路基跨度23米,主线为双向四车道,设计时速60公里,2020年开工,预计工期4年。“预计明年通车后,将串联7大景区,从光雾山到两河口只需要1小时车程。”巴中市交通局相关负责人说,汉巴南铁路通车后,巴中到成都距离将更近,缩短至2小时以内!

  这是古道的新生,也是川人倔强的延续。(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李庆 谢颖 曾业 谢杰 摄影报道)

 

  记者手记

  古人走10000步要多久?

  9月20日,巴中市光雾山叶子还未红时,“寻路蜀道”采访团来到山下,在巴中市南江县资深文保专家孙凯的带领下,准备去寻找米仓道第一关——巴峪关。

  车至断头处,一片丛林映入眼帘,天空下起了阵雨,孙老师说这就是米仓古道。他让我们用塑料口袋包住袜子,放下所有东西,轻装进山。

  同行的谢颖老师说,他几年前来过这里,但带路的导游说山里有毒蛇和猛兽,所以没有进去。

  我们听得一阵紧张,而58岁的孙老师此时却已走远。同行的四名伙伴面面相觑,只能跟着进去。

  一开始米仓道是友好的,它平缓静谧,流水、草坪、青山,加上一点小雨,行程还有点浪漫。

  但走着走着,路变陡了、变窄了,甚至都没有路了。走了1个小时,孙老师健步如飞。我们不仅一身湿透,还不停摔跤,裤子上全是泥巴。我们气喘吁吁,不停问孙老师还有多久?孙老师总是说“快了快了”。

  两个多小时后,我们总算到了山顶。一块碑、一堵古墙出现在眼前。

  据历史记载,巴峪关(又名官仓坪)关门高4.2米、宽4米。不过实地看上去,并没有那么高,洞口也没有4米宽。不知道是不是年代久远,有塌陷的缘故。“这相当于以前的收费站,来往的‘背二哥’都要从这儿过。”孙老师说。

  借着微弱的信号,我们看了看微信步数,走了两个多小时,结果才8000步。不敢想象,“背二哥”还要背着近百斤的货物,穿梭其间,该是怎样的艰辛。

  下山就快多了,踩着来时的脚印,总算有了路的感觉。当然,摔得也很快。

  到了入口处,一看时间已过了3个多小时,步数总算突破了10000步。平时只需要1个多小时的路程,在米仓道上,我们走了整整3个多小时。

  不过比起前人,我们的路程并不算长。

  3000年间,无数的“背二哥”在240余公里的米仓道上步行,一走就是四五天。

  即便是到了1907年,17岁的巴中人晏阳初到成都求学,也整整步行了15天。

  如今,和米仓道并行的巴陕高速已通车近5年,当地人可以1个小时穿越米仓山到达陕西汉中。汉巴南高铁明年通车后,巴中到成都的时间将缩短至两小时以内。

  果然,“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蜀道虽难,但只要不断有人,走完一个又一个的10000步,蜀道也不再难。(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李庆)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