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成都大运村里的绿色低碳元素
2023-07-27 16:04:32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编辑:邓超责编:马明仁

  随着大运村正式开村,各国和地区运动员代表团陆续入驻,大运村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地球村”。成都大运会遵循“绿色、智慧、活力、共享”的办赛理念,在大运村建设运营中积极植入绿色低碳措施,着力让全世界青年感受美丽中国、美丽四川。

看成都大运村里的绿色低碳元素_fororder_未标题-1

大运村鸟瞰图 供图 成都市生态环境局

  大运村坐落在成都大学校园内,以“建改结合”方式筹建,总占地面积约80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66万平方米,划分为运行区、国际区、居住区、交通区、辅助区及赛训区,包括村内公寓、运动员餐厅、代表团服务中心、医疗中心、健身中心等多个服务保障设施。大运村既能满足赛事要求,又能满足赛后高校教学的使用条件,代表团入住的公寓此前为学生公寓,所有新建建筑设施赛后也将转为成都大学教学及活动办公楼,最大程度实现赛后的可持续利用。

  大运村新建建筑设施在规划布局时,尽量利用地形高差减少土方量,从而降低原始生态扰动和建造碳排放;同时利用校园既有植被,并通过乔灌草的合理搭配丰富地表植物层次,使得大运村绿化率达到50%。

  根据不同空间的负荷特性、使用时间差异等情况,大运村量体裁衣地采取多种冷热源空调,实现70%以上的主要功能房间分时分段调控、独立启停,极大降低空调能耗、降低碳排;设计安装雨水回收与利用、智能灯光控制、楼梯间照明红外感应等智能化系统,对供配电参数进行监控、储存,有效提高了能源资源利用效率。

  大运村生活服务中心的“风之谷”,利用传统建筑“冷巷”原理,将多功能大厅与商务商业用房之间的公共空间打造为南北通透的半室外通廊。经2022年夏季实际监测,自然风穿过由宽变窄的“喇叭口”区域时流速加快,形成负压,从而带来更多的室外气流,也带走了室内的热空气和湿气,从而减少建筑能耗、降低建筑碳排放。因为该区域不需要空调,1年能节电7万度,按1个普通家庭1年3600度电计算,可满足1个家庭20年的用电量。

看成都大运村里的绿色低碳元素_fororder_未标题-2

大运村“风之谷”通廊 供图 成都生态环境局

  住宿餐饮更是凸显低碳运营理念。大运村居住区共分为A、B、C三个区域,共10栋公寓。公寓房屋内设备设施齐全,运动员可以直接“拎包入住”,房间内配备洗漱包,其中,沐浴液、洗发水等洗护用品为100毫升容量定制款,相较于酒店普通小包装更环保。

  同时,大运村坚持“能租不买、能借不租”原则,简化屋内陈设,房间内除易耗品外,95%的物资为租赁,可回收再利用;毛巾换洗频次降为2天一次,布草换洗频次降为3天一次,垃圾桶也做到干湿区分离。运动员床铺通过加装尾凳可加长至2.3米左右,赛事结束后,床具可重新组装为大学生组合床构造,实现资源循环利用。

  运动员餐厅传递环保主张。成都大运村内的1号和2号运动员餐厅由成都大学学生食堂改造而成,两个餐厅总面积约1.7万平方米,共设4340个座位。

  餐厅注重选用绿色种养殖基地的低碳环保食材,蔬菜本地化供应超过70%;推进智慧物流与绿色物流无缝衔接,省内食材运输100%使用新能源车辆;利用“天府智厨智能管控综合平台”进行食材管理、配送,实现整体产能提升30%、食材出成率提高10%、能耗节约30%、垃圾排放量减少50%。餐盘餐具餐盒均使用可降解、可回收材料,配备一套日处理10吨的厨余垃圾就地处置设施,促进资源化利用。

看成都大运村里的绿色低碳元素_fororder_未标题-3

智能小吃机器人 供图 成都生态环境局

  食堂配备的智能小吃机器人也增强了食堂的趣味性。智能小吃机器人集全自动接单、烹饪、出餐、叫号等功能于一体,能高效制作“熊猫汤圆”、担担面、红烧牛肉面等当地小吃,让各国和地区运动员感受“世界美食之都”和科技相融合的魅力。

看成都大运村里的绿色低碳元素_fororder_未标题-4

“低碳魔方”互动装置 供图 成都市生态环境局

  在大运村休闲商业区放置的“低碳魔方”互动装置同样引人注目。该装置包含太阳能转换电能、AI即时对话、判定可回收物品兑换碳积分分值等新兴技术应用,运动员和嘉宾将矿泉水瓶、易拉罐等可回收物放置回收点,即可自动扫描并打印出碳积分小票,凭小票可以兑换特色小礼品。这一设计旨在鼓励参赛运动员积极参与环保活动,践行绿色低碳理念。

  大运会不仅是一项体育竞技活动,更是连接各国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桥梁。建设绿色家园是世界人民的共同梦想,期待全世界运动员相聚大运村,共享绿色底蕴,共创低碳生活,共赢精彩赛事,携手共建清洁美丽世界。(文 杨雯涵)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