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阳什邡市慈母山枢纽,来自都江堰的水通过人民渠进入德阳什邡境内,浇灌数十万亩农田。
近日,由四川省同城化办、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共同主办,成都日报锦观新闻承办的“从都江堰灌区看‘天府粮仓’”直播节目聚焦人民渠经过的德阳,在锦观新闻视频号、百家号、优酷、腾讯等多平台同步直播。
高标准农田 供图 什邡市委宣传部
高标准农田 供图 什邡市委宣传部
机械化耕作 “粮田”变“良田”
在什邡市马祖镇复兴村1组,离人民渠不远处的农田里,一辆插秧机正在作业,不到20分钟,两亩地就插满了秧苗。
“这效率比人工提高了几十倍。”一旁的王小波笑着说道。他是什邡市益民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也是什邡市一名职业农民。如今,他拥有一整套现代化农机,实现了从育秧、播种、施肥、防虫、收割、烘干等全程机械化耕作。
没有“天府良田”就没有“天府粮仓”,按照“集中连片、规模建设”原则,什邡市已建成高标准农田26余万亩,以此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让“粮田”变“良田”。
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下,什邡市农业机械化水平朝着更高的目标迈进。据什邡市农业农村局农田建设管理股股长米岱介绍,预计今年什邡市机械化水平将达到83.77%。
“农业发展过程中,更需要一批职业农民。”米岱说,什邡通过社保补贴、生产扶持、开展培训等多种方式,对全市各类新型经营主体进行精准化服务,目前,已经扶持职业农民112人,开展培训1825人次。
高标准农田 供图 什邡市委宣传部
人民渠建成 “田等水”变“水等田”
“没有人民渠的水,我哪敢承包这么多土地。”面对直播镜头,职业农民王小波坦言。
跟随镜头,来到什邡市境内的人民渠慈母山枢纽。来自都江堰的水翻过水闸,顺着人民渠浩浩荡荡奔向远方,流进农田。
“经过这里水闸的水,每年大概有30亿立方,保障了下游农田灌溉和城市生活用水。” 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人民渠第一管理处什邡市水利管理站副站长杜斌说。
据了解,人民渠是都江堰扩灌工程之一,有“巴蜀新春第一渠”之称。从1953年开始修建,至1980年结束,投入人力达30多万人。
“人民渠采取边施工、边受益、边扩展的方式进行建设。” 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人民渠第一管理处供水科科长刘天军介绍,目前干、支渠达到了上百条。人民渠的建设,滋养一方水土,哺育一方人民。
“没有人民渠之前,当地用水主要靠当地小型河堰、泉堰、水井等,灌溉保证率只能达到20%以下。” 刘天军说,“人民渠建成后,灌溉保证率达到90%,粮食产量也提高了1倍以上。”
合理调配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从以前的“田等水”到如今的“水等田”,正是人民渠在当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文 周鸿 易延端)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