蓉平:数字化碳中和,与每一个你我有关
2023-02-27 14:16:27来源:人民网编辑:邓超责编:何剑岭

  提起成都,你会想到什么?是起床时推窗遥望的雪山,是散步时随处可见的成荫绿道,是休息时抬头可见的群鸟,还是小憩时涌入鼻腔的花香?

  这些都是这座城市送给成都人的礼物,它们早已是成都的一张幸福名片。在成都举办的“中国数字碳中和高峰论坛”,让这张幸福名片更加闪亮。

  01

  数字化,城市高质量发展助推器

  2月25日,第二届中国数字碳中和高峰论坛再次在蓉举办。成都,又一次站在全球聚光灯下。本届论坛包括开幕式暨主论坛以及4场平行分论坛,聚焦数字赋能“双碳”目标的前沿趋势和创新实践。

  “数字碳中和”是数字化路径和碳中和目标有效结合。其中,“数字化”代指互联网领域,包括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碳中和”指以环保的方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达到相对“零排放”。

  国家提出“数字碳中和”,主要目的是“控增量”。首先,数字经济可以帮助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活动。而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很多原本在线下进行的活动都可以在线上完成,这就可以将由此产生的碳排放大幅减少。

  例如,过去我们要举办会议,都会选择线下进行。所有的与会人员赶到同一个地方,中间的交通就会产生很多的二氧化碳排放。如果使用视频通信云会议产品进行线上沟通,碳排放会大为降低。

  其次,数字化有助于实现能源的优化利用。通过引进新技术,数字化可以实现单位能耗的有效降低,从而实现碳排放的减少。这种效应表现在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数字企业本身正在积极利用新技术优化能源消耗。第二个层面,是数字企业可以将自己的技术能力输出,助力其他行业优化能源消耗。第三个层面,是数字技术有助于推进碳交易市场的培育。在碳交易市场上,能源利用效率更高的企业可以把节约下来的碳排放权额度出售给其他企业。

  作为国家批准的低碳试点城市之一,成都人均碳排放在全国十大城市中最低,在2021年获首批“全球绿色低碳领域先锋城市蓝天奖”。成都正全方位优化空间、产业、交通、能源四大结构,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出一条绿色成为普遍形态的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超大城市高质量发展新路径。而本届中国数字碳中和高峰论坛,将成为成都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推进器”。

  02

  数字化,企业绿色低碳转型新动力

  城市如何帮助转型成为绿色低碳的数字化高科技企业,已然成为一项重要课题。为了助力更多企业成功转型,成都一直在行动:布局碳中和实验室、谋划碳中和生态圈、加快制定科技行动方案……从2017年获批低碳城市试点,加入“中国达峰先锋城市联盟”以来,成都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不断开展前瞻性探索。

  2021年,天府永兴实验室在西部(成都)科学城揭牌,它被视为成都和四川推进“双碳”目标布下的关键一子。

  根据《天府永兴实验室战略发展规划(2022—2030)》,到2030年,实验室要培育3~5家绿色低碳高科技企业。绿色低碳的高科技企业数量增加,不仅能够推进产业结构高端化、绿色化,还能够加快能源消费低碳化,促进资源循环利用。

  据了解,“十四五”期间,成都将推动数字经济“6个核心产业+7个新兴优势产业+6个未来赛道”协同发展,将以重点产业链为工作主线,聚焦做强数字产业标识性,突出发展无人机、智能网联汽车、数字文创等7大数字新兴优势产业,打造核心产业、新兴优势产业与未来赛道协同发展的新型数字经济产业体系,全力塑造成都数字经济核心竞争力。

  电子信息产业是成都市的首要产业,作为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以及服务外包示范区,成都近年来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均以超过35%的年度增速迅猛发展,这也让成都选择以汽车电子切入新能源汽车赛道,并以此为突破口助推成都产业转型升级。

  作为成都的第二大支柱产业,2021年成都的汽车产量为103.4万辆、居全国第8。在全球汽车产业向“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转型的大趋势下,成都汽车产业也在加速转型。截至2022年底,成都拥有新能源整车生产企业24户,产能64万辆。

  智能网联汽车方面,成都已获批工信部建设中德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基地,并成功入选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第二批试点城市;氢能产业方面,成都聚集了氢能企业及院所超110户,累计在全市公交、物流领域推广燃料电池汽车370辆,配套建成加氢站3座。

  03

  碳中和,居民生活水平发展提速器

  民生领域如何实现数字化,尤其是如何将数字化融入成都市民的绿色低碳生活中,同样是城市和市民需要共同关注的问题。

  公共交通,作为绿色低碳出行的重要方式,它的数字化演进过程,就是成都市民不断深入体验数字化碳中和的过程。

  作为一个人口超2000万的超大城市,成都想要实现上述目标,首先要建立“轨道+公交+慢行”的绿色交通体系。目前,成都地铁运营里程500多公里,2022年地铁人流量近16亿人次,居全国第五,对于减排意义重大。

  交通体系的智能化、数字化对于减碳作用同样突出。比如,成都的公共交通体系通过汇聚人、车、路、场、站、环境等公交场景全要素信息资源,加快建设集综合监测、指挥调度、运营管理于一体的公交运营调度指挥中心(BOCC)。

  该系统结合车辆定位、电量、客流需求、周转时间等因素,实现公交线网搭乘最优、配车最少、班次最少的全局智能排班动态调度应用,实现运力投放更加精准。

  例如,该系统显示,某线路公交车在每天下午时段都会出现满客情况,公交公司可以增加该线路在下午时段的发车频次及数量。再如,该系统显示,某公交车电量预警,公交公司可提前调派车辆分流该车乘客,同时指引该车司机前往最近充电桩完成车辆充电。

  而市民养成绿色健康生活方式,更是城市碳中和的必然路径。

  最近一年,成都人热衷的 “三件套”,环城绿道骑行、龙泉山看日出、湿地公园露营,既是时尚的休闲方式,也是绿色的生活方式。

  2022年11月初,《成都市深化“碳惠天府”机制建设行动方案》发布,明确提出要在强化商业激励、碳减排量交易变现的同时,更加注重政策鼓励。如青城山-都江堰、西岭雪山每年将各提供1万张免费电子门票,金沙遗址等景区每年将各提供5000张免费电子门票等,均用于公众碳积分兑换。通过兑换电子门票,更多市民参与低碳生活。

  于城市,市民的诗意栖居、生活的幸福美好,就是城市的奋斗目标。读懂网红新玩法背后的价值归依,就读懂了市民的精神期许。于我们每个人,将绿色低碳理念落实到吃住行游购娱的多个场景,落实到每一天的生活日常,即是为更加绿色、更加美丽的世界奉献一份力量。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