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品市场迈上千亿元新台阶 德阳服务业加速崛起点燃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2022-02-07 13:51:59来源:四川在线编辑:唐浩博责编:胡晓萌

  2021年,在德阳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德阳商务工作高质量推进,其中服务业经济尽显强大韧性,新动能彰显蓬勃活力,转型升级趋势明显,消费品市场迈上千亿元新台阶,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持续增强,全年总体保持恢复性增长态势。

  服务业“稳定器”作用明显

  1月26日,记者走进市区一家小吃店,食客不断。在店铺的显眼位置,“德阳老字号”的招牌格外引人注目。据了解,去年,市商务局出台《德阳老字号认定管理办法》,并启动首届“德阳老字号”评选活动,面向全市征集“德阳老字号”,获评的“老字号”企业将获得奖补。最终经企业申报、各地商务主管部门初审、专家评审,并经社会公示,认定36个企业(品牌)为首批“德阳老字号”。同时,为保护这些“老字号”的权益,市商务局还配套出台了“德阳老字号”标识(品牌)、知识产权等保护措施。这些实打实的举措让企业吃下了“定心丸”。

  德阳市商务局工作人员介绍,2021年德阳企业生产经营稳定向好。1—11月份,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22.2%,两年平均增长13.3%,快于2019年同期增速18.1个百分点,其中重点行业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增长43.1%,高于规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20.9个百分点;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长20.0%,快于2019年同期22.6个百分点。

  另外,消费品市场也有所突破,迈上千亿元新台阶。2021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首次突破1000亿元,达1010.1亿元,增长18.7%,两年平均增长6.3%。全市城乡消费市场持续复苏,其中城镇市场增长18.7%,乡村市场增长18.6%。

  “服务业是吸收大量人力资源、促进就业创业、改善民生的重要平台,服务业发展水平的高低和经济结构中占有比重大小是衡量一个地区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新动能持续激发

  随着经济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要不断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求。去年,市商务局举办了多场内容丰富的线上线下购物节活动。

  “德阳地方特产买一送一,进直播间就有红包,今年春节不打烊,年货备礼我帮忙,快来走一波。”1月11日,德阳市金商客农产品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总经理熊永贵亲自上阵,和广大网友互动,直播带货。当天,市商务局工作人员也走进直播间,以视频连线的方式与6个区(市、县)、22家电商企业共同启动“2022全国网上年货节德阳分会场活动”。

  活动期间,22家电商企业结合自身优势和特点聚焦岁末消费、年货优品、餐饮娱乐等举办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新春主题活动,通过直播电商、社交电商、平台电商等提振消费,有效激发全市市场活力。另外,线下活动也精彩纷呈,在市商务局牵头举办的德阳新春年货欢乐购2.0活动中,消费者在参加活动中购物单次消费达到抽奖门槛的即获得抽奖资格,最高奖品是一台汽车。

  德阳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过去的一年,全市服务业转型升级趋势明显。5G、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前沿技术在实践中与更多服务业场景加速融合,新需求新模式新场景不断涌现,助力商品消费提档升级和服务消费提质扩容。

  2021年,全市通过互联网实现商品零售额增长22.2%,占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9.8%。线上线下消费融合提速,快递“进村”“进厂”加速推进,快递市场规模加速扩张,全年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累计完成1.17亿件,增长60.1%。

  幸福产业快速发展

  “现在遛娃的地方太多了,小区不远就是公园,公园城市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在旌阳区金螺湾生态公园,一名正在带孙子玩耍的老人告诉记者,随着新时代美丽德阳建设不断推进,德阳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人民更幸福。东湖山公园、金螺湾公园、旌湖两岸绿色生态带等一大批“打卡地”受到市民青睐。

  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等服务消费产业通常又被称为“幸福产业”,这些产业与百姓生活质量、幸福感息息相关。从总体上看,德阳具有优良的自然生态环境、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日益完备的综合交通体系。未来,发展幸福产业潜力巨大。

  同时,作为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方面,旅游、文体娱、健康等幸福产业发展壮大,城市周边休闲游、自然文化深度体验游等需求也得到了持续释放,数字化赋能文化产业,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文化产品不断涌现,全民健身运动热情高涨,相关健身产品和服务需求明显增强。

  “2022年,我们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商务工作‘三个重要’定位,不断推动我市商务工作实现高质量发展。”德阳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古蓉媛)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