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帮扶的漫漫征程中,有一些身影跨越山海,将知识与希望的种子播撒在需要的土地上,书写着教育帮扶的动人篇章。四川省德阳市黄许职业高级中学校孙小波,便是这样一位怀揣教育理想的践行者。2022年9月,他从繁华都市来到大凉山深处的越西县职业技术学校,以坚守为笔,以热忱为墨,用平凡行动诠释“组团式”帮扶的职业教育担当。
初到越西县职业技术学校,孙小波便被眼前的现实所触动:教学资源匮乏,家长对职业教育缺乏信心,学生基础薄弱,课堂上常常是一片沉默。但他没有退缩,而是用脚步丈量这片土地的职业教育需求——连续两周泡在班级、宿舍,和学生挤在食堂吃饭,与学生们谈心交流,了解他们的学习困难和内心需求;扎进教师办公室,熟悉教学情况,探讨教学方法,了解“教材与实际脱节”“实训设备不足”等教学痛点。很快,他利用现有的教学场景,制定出一套适合当地学生的教学计划。
课堂革新:让知识从“书本”走进“双手”
孙小波以生活化教学打破传统课堂桎梏,将齿轮传动、杠杆原理等抽象知识转化为可触摸的实践,引导学生通过转动自行车齿轮组,感受咬合力道,用硬纸板搭建起重机模型比拼承重能力。他将“公差配合”融入农机维修案例,用弹珠游戏机解析机械奥秘,使晦涩术语变得鲜活,课堂也从沉闷笔记转向热烈讨论,学生追问“齿数差异对转速的影响”“支点位置与省力关系”,油污满手的实操车间成为最受欢迎的“第二课堂”。
2024年,他带领的加工班创下2人超本科线、59人被“双高”院校录取的奇迹。看着孩子们喜悦地拿着录取通知书,孙小波明白,教育从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点燃篝火——用案例作火种,用实操当柴薪,让知识的火苗在学生心里越烧越旺,照亮他们的前路。
专业筑基: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
孙小波以产业需求重构课程体系,带领教师深入机械加工厂调研,回来后,通宵达旦分析行业报告,最终在原来传统机械制造占了大半的课程表上,新增“智能制造基础”“数控编程与仿真”等前沿课程,强调“仿真软件练手比扳手拧螺丝更重要”。他推行车间教研模式,在年轻教师讲解机械制图时,他手持游标卡尺现场出题:“加工直径20毫米的轴,公差±0.02,实测是19.97,合格吗?”倒逼教师将理论落地。备战教学能力比赛时,他化身严苛总教练,深夜调试编程参数防“震刀”,转身又为团队送来热盒饭。
2023年,孙小波指导的学校机械学科教师首闯凉山州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教学能力大赛暨班主任能力比赛,荣获三等奖。2024年,他带领教师拿出“理实一体化”设计,再赴凉山州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教学能力大赛暨班主任能力比赛赛场,又捧回三等奖。从“零获奖”到连续两年100%获奖,越西县职业技术学校机械专业成了当地职教圈的“黑马”。同行取经时,他笑指实训车间:“哪有捷径?不过是让专业跟着产业走,老师跟着学生练,把细节都磨成经得起检验的活儿。”
心向学子:既是严师更是“大哥”
孙小波的课堂里,总有一把磨亮的游标卡尺和一沓写满号码的便笺纸——前者是教学“神器”,后者藏着他对学生的牵挂。彝族学生木洛木呷第一次上实训课,拿锉刀乱磨铁块,火星四处飞溅却锉不出直角。孙小波二话没说,拿出用了十年的锉刀,手腕轻转,铁屑簌簌落下,转眼锉出方正铁块,并要求“锉不达标不许吃饭”,而这严厉背后,是默默分出自己的晚餐。以“严”闻名的孙老师,要求测量零件误差超过0.1毫米,就重测10遍;编程少个字符,就留整组人重写。但学生更记得,冬天实训车间冷,他提前半小时预热机床;有人买不起实训服,他悄悄捐上一套。
面对父母离异、游戏成瘾的少年阿木,孙小波却从没骂过他,而是蹲在网吧递上热包子,把他带回宿舍与其谈心交流,每天晚自习后都拽着阿木去实训车间,从识图纸到车零件,一点点儿教,让阿木在“没奔头”的生活里,通过学习机械,让手上的活儿攥出希望。当阿木刻着“谢谢您”的齿轮挂在办公桌旁,越来越多的“阿木”们在机床轰鸣中找到人生坐标。“车工既要车准零件,更要打磨人心”早已成为孙小波在越西支教的职教信念。
跨校接力:让帮扶的种子继续生长
“一个人的力量有限,两校的合力才是长久之计。”孙小波清楚,山区职教不能仅靠自己“单打独斗”。他牵线搭桥,多次往返德阳与越西,推动两校搭建起“云端教研共同体”。3年来,12场专题培训场场爆满,黄许职中骨干教师拆分解读“教学能力比赛评分细则”,连PPT案例都标清“此处应插入学生实操视频”;越西县职业技术学校老师打开技能测评表,细数“山区孩子动手强但理论弱”等痛点,双方弹幕常常聊到深夜。
在孙小波的力促下,两地职教交流不断结出硕果。越西县职业技术学校机械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测评合格率从65%升至98%;2024年,州级教学能力比赛,3个赛项全部获奖,并斩获1个二等奖,打破“最多三等奖”的魔咒。与此同时,学生的技能水平也实现质的飞跃,竞赛成绩从2022年长期垫底,到2024年摆脱落后局面,排名大幅跃升,展现出强劲的成长势头。在孙小波等“组团式”帮扶教师带领下,越西县职业技术学校的变化具体可感可及,曾迷茫的山区孩子,正握着精湛的技能走向更广阔舞台。正如孙小波所说:“教育的合力能让每颗种子都有破土的力量。”
教育帮扶是一场温暖的接力,也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如今,3年的“组团式”帮扶告一段落,但对孙小波而言并非终点。他勇担时代使命,选择继续坚守在越西职教这片热土,开启新一轮“组团式”帮扶工作,为彝区的职业教育事业贡献更多青春力量,让更多的山区孩子通过职业教育改变命运,拥抱美好未来。(文 黄奕 骆岗)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