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前,伯牙子期因一曲《高山流水》成就知音佳话;千年后,当黄钟大吕之声响彻蓉城,金钟奖与成都的合鸣汇韵成乐,谱写着新一曲的知音协奏。
从三星堆铜铃的清越回响,到永陵“二十四伎乐”的石刻华章;从杜甫笔下“锦城丝管日纷纷”的盛景,到如今公园城市随处可闻的律动——音乐,早已刻于成都的城市肌理。当金钟奖自2019年首次“西进落户”,便如同种子落入沃土:6年,连续4届在蓉举办的双向滋养,金钟奖于此开枝绽蕊,也为成都建设“国际音乐之都”注入了最具分量的金声认证。

第十五届金钟奖演出现场 供图 金钟奖组委会
筑巢引凤:以顶尖硬件夯实音乐地基
“金钟”取意自我国古代“振聋发聩”的“黄钟大吕”,要迎接金钟奖这位国乐知音,成都以城为巢,展现出承接国家级音乐盛项的深厚底气。这份底气首先镌刻在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音乐地标之上。第十五届中国音乐金钟奖举办期间,金沙国际音乐厅、城市音乐厅灯火通明。它们不仅是比赛的舞台,更成为滋养城市音乐展演的常态化空间。从顶级城市音乐厅到露天音乐公园,成都构起了国内领先的演艺设施网络,现今已建成108个专业演艺场馆,每百万人拥有量达5.8个。这些硬件基础为金钟奖的精彩呈现提供了坚实保障。

成都交子双塔为金钟奖点亮 供图 金钟奖组委会
更深层的“筑巢”,在于为顶尖音乐人营造一方具有归属感的音乐热土。正如音乐名家张倩渊谈及对成都的真实感受:“成都的音乐氛围既有烟火气的亲切,又有火锅般的浓烈真切。”她在第十五届金钟奖的器乐专场音乐会为大家带来了精彩的唢呐表演,也是至今唢呐界唯一一位“金钟奖”“文华奖”双料金奖获得者。
或许正因这份独特的音乐氛围,让韩红、戴玉强等音乐名家选择在此设立工作室或艺术中心,而成都也见证了从李宇春、张靓颖、谭维维等本土巨星,到张宇、孙麒麟等新生代音乐人在金钟舞台上的次第绽放。如今的成都,依托“金钟效应”汇聚了超6.5万音乐创作人才、3600余家音乐企业,音乐产业产值突破600亿元。
金钟奖,如一块巨大的磁石,不仅吸附着全国的音乐精英在此交流碰撞,更让本地院团在与顶级大师的协作中淬炼成长,为“国际音乐之都”的建设夯实了最宝贵的人才根基。
雅俗共赏:以惠民实践滋养城市土壤
知音之美,贵在共鸣。金钟奖的深邃,不只回响于专业殿堂的穹顶,更在于它能俯下身段,精准拨动千万普通市民的心弦,让高雅艺术如氧气般深度融入城市的每一次呼吸,供人谈资,这正是“国际音乐之都”应有的兼纳与气度。
于是,可以看到84岁的著名歌唱家杨洪基在桂湖公园的朦胧细雨中,领唱起那首《滚滚长江东逝水》。市民的自发合唱声与雨声交织,历史文脉与当下情感在那一刻水乳交融,完成一场跨越时空的音乐对话;中国音协的“新兴音乐群体轻骑兵”则将音乐的星火带到了新津的街巷——在五津廊桥下,专业的声乐讲座让文艺爱好者受益匪浅,而户外的基层品牌演出更是将《我爱你,中国》的旋律谱成全场热情,让艺术以最朴素的方式温暖人心。

“新兴音乐群体轻骑兵”走进成都新津 供图 金钟奖组委会
“艺术家们的表演非常专业,感染力极强,尤其是最后大家一起唱《我爱你,中国》的时候,我特别感动。这种活动丰富了我们的文化生活,感觉城市的文化氛围越来越好了。”在现场,市民李先生正陪着家人过周末,聊起当时全场观众和曹雪老师一起大合唱的场景满是兴奋。
金钟奖就这样主动“走下神坛”,化身为一堂堂大师课、一场场街头快闪、一次次惠民演出。连续四届办赛期间,“金钟之星”惠民演出、音乐大师讲堂等千余场公益活动走进社区与校园,第十四届更有20余场街头互动演出,辐射30万人次。它让大雅音乐从让人赏仰的璨星,变成人人可掬的清水,润泽着成都的音乐泉脉,潜移默化地提升着整座城市的音乐素养与审美品位,为“国际音乐之都”培育了最深厚的群众土壤。
音浪经济:以品牌节会注入消费动能
当音乐的和弦与城市产业的潭池激荡共振,便掀起一股推动城市消费的澎湃音浪,直观体现着音乐对城市发展的强大驱动力。
金钟奖的持续落户,为“国际音乐之都”建设注入了最强声压。它带来的是肉眼可见的消费热浪与市场信心——2024年,成都音乐演出达5810余场,票房收入约16.93亿元,带动关联消费超63亿元;迈进2025年,成都营业性演出市场热度不减,前三季度已超2.3万场,大型演唱会音乐节92场,综合消费拉动高达73亿元。“跟着金钟游成都”,已从一句口号变为实实在在的消费图景,音乐正成为拉动成都文旅消费的黄金引擎。
这股音浪更在产业层面激起层层涟漪。2024年,成都音乐产业全年产值达到609.17亿元,首次突破600亿元大关;2025年,产业增长动能依旧强劲——1月-9月,成都市音乐产业整体产值规模达479亿元,同比增长41%。据《2025中国城市音乐产业发展指数研究报告》,成都在音乐产业聚集指数、音乐文旅融合指数、音乐产业综合发展指数等多项指标评估中,位居15座副省级城市和计划单列市组第一,这份荣誉离不开金钟奖的持续赋能。

音乐产业聚集指数
以东安湖体育公园为代表的大型演艺地标,更成为这股音乐经济的最佳注脚。作为新兴的“演唱会圣地”,在这里,两年间举办了83场大型演艺活动,吸引近200万人次观众,拉动超86亿元的周边消费。从景区景点到酒店餐饮、从交通出行到文创购物,音乐的乘数效应正持续释放。
音浪翻涌间,音乐与消费深度交融,产业与城市共生共长。金钟奖以其独特的艺术感召力,持续激活着成都的音乐消费市场,让每一个跳动的音符,都转化为推动城市前行的鲜活音息。
金石烙印:以十年之约擦亮国际名片
先民的音符,随着“古代音乐之都”的悠悠文脉,一路自远古飘荡而来。
四届金钟奖的深厚积淀已在成都身上刻下独特的音乐烙印。这份烙印不仅体现在城市知名度的提升,更深入到文化脉络的塑造之中,成为成都迈向国际的响亮名片。
作为国家级艺术盛事,中国音乐金钟奖的连续举办让成都在中国音乐版图上的地位愈发重要。从举办“蓉城之秋”成都国际音乐季、“金芙蓉”音乐比赛等本土赛事,到2019年中国音乐金钟奖移师成都,自首次签约举办第12届至14届金钟奖,到2024年选择“续约”承办第15届至第17届金钟奖,这份长达十年的约定,本就是对成都办赛能力和音乐势能的最高认可。

金钟之星音乐会以演奏《成都》落幕 供图 金钟奖组委会
更深远的是,金钟奖激发了本土音乐的创作活力。近年来,交响乐《金面》、歌曲《玉盘》等“成都造”作品不仅登上金钟奖舞台,更入选全国优秀作品、登陆央视春晚。葫芦文化、昌禾文化等音乐创作新势力企业快速成长。这些亮眼的音乐IP正是金钟奖与成都深度互动的切实见证。它们共同向世界宣告了成都音乐创作的实力与潜力。
钟蓉相契:以知音协奏共谱未来华章
高山流水遇知音,芙蓉金钟正相宜。金钟奖与成都早已超越简单的“主办”与“承办”关系。它是伯牙与子期的现代映照,是高山与流水的彼此成就。成都以它的千年文脉、市井烟火与创新精神,为金钟奖注入前所未有的鲜活生命力与时代感;赛事聚势、设施筑基、产业赋能、人才活血……金钟奖也以它的国家级平台高度与艺术权威,为成都建设“国际音乐之都”持续加冕。
叩击金钟,奏响华章。
未来,随着第十六届至十七届金钟奖的画卷继续在成都这片知音之地铺开,这场相宜的双向奔赴必将愈发深刻、愈发紧密。芙蓉花与金钟的徽记交织一处,共同鸣响的不仅是中国音乐的华彩乐章,更是一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向着“国际音乐之都”宏伟目标奋力前行的壮丽交响。(文 杨雯涵 杨海浪)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