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 何以达州——四川进一步激发川东北经济区数字经济发展创新活力
2025-10-29 10:38:02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编辑:邓超责编:冯巧凤

  10月28日,以“数字天府 智投未来”为主题,第五届数字经济投融资机构四川行在达州举行。

  活动期间,通过实地走访调研建设成效,与会各方代表参观达州数字经济产业园。在这里,数字四川成果与产业特色亮点纷呈,一次又一次地“点燃”在场网信企业和投融资机构的合作激情。

  数字经济无远弗届 达州推动建设省级重点项目

  近年来,达州将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全力打造“东数西算”达州样本,高位推动建设省级重点项目——达州数字经济产业园。作为全省5个、川东北唯一可建设若干3000机架城市内部数据中心的区域城市,2022年7月,达州成功被纳入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成渝枢纽节点(四川)“1+5”整体规划布局。

  《四川省关于加快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全省以天府数据中心集群为核心,支持成都优化算力结构、提质增效,支持雅安建设集群拓展区,支持绵阳、德阳、宜宾、达州、内江等地按需建设算力基础设施。

  资料显示,达州数字经济产业园总规划占地2888亩的达州数字经济产业园,主要建设有城市数字大楼、智慧楼宇、智算中心及基础设施,以数字化手段提升城市管理效率和市民生活质量。目前,达州数字经济产业园已与中科曙光、阿里云、启明星辰、华力创通等行业领军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形成数字底座创新体系,助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快速发展。

  在达州数字经济产业园,万达开先进计算中心经理王振林说:“我们是四川继成都超算、成都智算后建设的第三个先进算力服务平台、首个超智融合算力中心,通过加入国家超算互联网、四川省算力调度服务平台,算力使用率达80%以上,累计为全国300家科研单位提供先进算力服务。”

  数字四川如火如荼 达州数字建设成效可圈可点

  数字经济是个“风口”,如何参与到信息革命中?达州有示范,其四大数字建设成效也是可圈可点。

  数据归集全域全量。达州创建首席数据官工作制度,实施“数据大会战”行动,2024中国开放数林指数跃升全国第30名;推动数据资源价值转换,赋能“税电指数”“企业发展指数”等100余个数据算法模型,试点“医疗检验结果互认”等10余个公共数据产品。

  应用场景统筹统建。达州按照“集约、高效、共享”原则,推行信息化项目建设,节约财政资金超2亿元,打造便民利企应用场景20余个;公共资源交易大数据监管平台入选全国先进计算典型应用案例,大竹智慧渔业入选全国智慧农业建设优秀案例,数字乡村建设获《人民日报》等央媒肯定性报道。

  算力建设超前发力。达州建成川东大数据中心和西部首个超智融合数据中心——万达开先进计算中心(曙光站),可提供超算7P和智算152P;加快推进万达开先进计算中心(阿里站)和善思开悟AI应用成渝集群项目建设,预计2025年底达州智算规模超1600P。

  数智产业乘时乘势。达州建成达州数字经济产业园,落地中科曙光、华力创通等企业10余家;航达钢铁成功创建为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连续举办两届全国先进计算技术创新大赛,2024年获得四川省政府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数字政府建设两项督查激励。

  国家网信办发布的《国家信息化发展报告(2024年)》显示,2024年,四川信息化综合发展水平再次位居全国第一梯队,四大数字建设成效加持的达州贡献不可或缺。

  三次产业场景涌动 智改数转、VR体验、数字农具……

  何以抢得先机,占位赢在未来?达州在三次产业均有不少新场景。

  “智改数转”已成为达州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引擎。

  “智慧管控中心作为‘数字神经中枢’,构建起一整套覆盖生产全流程的智能管控体系。从原燃料进厂到合格产品出厂,整个过程以直观、动态的方式呈现于眼前。”方大达钢大数据中心吴家鑫介绍说。数据显示,达州市“智改数转”诊断评估企业比例达到56.1%,10余家重点企业通过“智改数转”,实现生产效益平均提高15%以上。

  数字经济激活文旅深度融合发展,通过VR设备体验全景漫游成为新时尚。

  巴山深处,游客不仅可以观看国家级非遗“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还能通过VR设备漫游观看,同时体验巴文化的古老传说。巴山大峡谷开园至今,旅游综合收入突破78亿元。

  数字经济为乡村振兴注入“数字动能”。在达州达川区二东村的数字育苗工厂,一排排嫩绿的辣椒苗在LED补光灯下舒展枝叶,无人搬运车沿轨道精准送达育苗盘。这座占地30亩的智能育苗基地每年可为周边乡镇提供优质蔬菜种苗超1000万株。达州市委网信办统筹推进数字乡村建设,目前已建成数字乡村示范村11个,农村宽带接入端口数同比增长23%,还开展“数字农具”普及行动,推动智能灌溉、虫情监测、土壤传感等技术在田间地头落地生根。(文 杨雯涵)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