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高质量发展,城市幸福温暖。近年来,成都市龙泉驿区将儿童友好理念融入城市发展,让儿童在更广阔的空间健康成长。成都龙泉驿区突出以汽车文化为特色,系统推进儿童友好城区建设,通过联动企业、学校、社区、公园等多元场景,构建起“车轮上的幸福童年”生活圈,持续提升城市对儿童的包容性与友好度。
放眼龙泉驿城乡,孩子们既能在沃尔沃、一汽-大众等汽车工厂参加安全教育课堂、探秘造车全流程,也能在青台山小学的汽车主题课程中感受工业文化,还能在东华村社区空间和东风渠汽车主题公园体验亲子互动与创意游玩。政企社校多方协同,正让汽车产业优势转化为孩子们成长路上的温暖陪伴,让幸福童年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

汽车研学之旅打开儿童新视野 供图 成都市龙泉驿区融媒体中心
发挥产业优势 践行儿童友好理念
儿童友好理念的落地生根,离不开企业的深度参与和积极反哺。成都龙泉驿区结合区域主导产业发展,积极推进儿童友好企业建设。辖区内企业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将产业特色与儿童教育需求有机融合,通过形式多样的公益项目和实践活动,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注入源源不断的产业温度与创新活力。2024年7月至今,沃尔沃汽车、一汽丰田等7家儿童友好企业共开展儿童研学、家属开放日等儿童主题活动170余场。
成都龙泉驿区深入推进儿童友好城区建设,充分挖掘地方特色资源,创新打造儿童友好实践基地,推出“研学+”新模式发展,通过教育性、趣味性、体验性兼具的活动,助力儿童全面发展。
2023年,成都龙泉驿区发布5条儿童友好研学路线,将工业旅游与儿童友好深度融合,其中以汽车先进制造业为主题的研学路线备受关注。孩子们通过参观现代化工厂、体验汽车制造流程,沉浸式体验工业创新魅力,感受家乡发展变化。截至目前,该路线已开展研学活动30余期,吸引近千名儿童参与,成为龙泉驿区儿童友好实践的特色项目。

汽车文化融入青台山小学校本课程 供图 成都市龙泉驿区融媒体中心
创新校企合作 深耕儿童友好教育
汽车制造企业的资源赋能为学校教育注入鲜活的产业基因。学校作为儿童成长的主阵地,正是将汽车文化转化为系统化教育实践的最佳场域。成都龙泉驿区积极推动校企深度合作,鼓励学校将汽车产业科技创新、安全教育课程体系与校园文化,实现从“走进校园”到“融入课堂”的跨越,让儿童友好的理念在琅琅书声和创意实践中生根发芽。
四川师范大学附属青台山小学作为“一汽丰田安全体验教室”的受益学校,更是将汽车文化深度融入校本课程与校园生活。学校充分利用地处汽车新城的区位优势,与经开区汽车企业紧密合作,开发以汽车为主题的跨学科项目式兴趣课程。
走进青台山小学,就像走进一座“会呼吸的汽车博物馆”。教学楼外立面是流线型的“汽车赛道”,操场一侧停着一辆由一汽丰田捐赠、专为教学拆装的“透明教学车”;连廊顶上悬挂着历届学生设计的“未来汽车”模型,在阳光下闪着童真的光芒。青台山小学把汽车文化、安全教育与学科课程深度嫁接,每学期都会在延时服务时间开设两门汽车校本课程,聘请汽车职校的专业老师授课。截至目前,学校共开设8期汽车课程,每学期1个-3个班,累计近500名学生参与。

东华村开展儿童心理健康辅导活动 供图 成都市龙泉驿区融媒体中心
融入社区治理 构建儿童友好新格局
近年来,全区以“建设儿童友好社区”为民生实事,共建成儿童友好社区96个,占全区村(社区)的77%,其中东华村、五星社区成为成都市儿童友好社区的代表。
东华村产业工人家庭占比超68%,18岁以下少年儿童超2000人,辖区内聚集沃尔沃、领克等汽车制造相关企业1000余家,是一个典型的产业社区。立足这一实际,东华村盘活资源,将汽车产业特色与儿童需求巧妙融合,在东风渠畔构建起独具魅力的“汽车+”友好生态。
近年来,东华村先后举办后备箱集市、汽车“麻豆”大赛、汽车主题绘画等30余场活动,让孩子们在互动中感受汽车文化的魅力。社区带儿童观察团走进汽车工厂,孩子们设计的“未来汽车”创意作品还被企业点赞。
东华村还联动企业、学校、家庭构建“三者一员”(社区工作者+社工+志愿者+网格员)服务体系,实现精细化服务;近两年,与辖区内50余家企事业单位联合开展“华宝BUS”系列活动,开放企业参访、提供实践岗位;10余家爱心企业结对帮扶困境儿童,开展帮扶活动20余场;亲子教育、隔代育儿沙龙等活动惠及150余个家庭,让温暖渗透到每个角落。
从企业车间的工业科普课堂,到社区空间的亲子互动体验,再到汽车主题公园的特色活动,成都龙泉驿区以汽车产业为纽带,构建“产业+社区+自然”的儿童友好发展格局。孩子们在汽车文化的浸润中快乐成长,一张张灿烂的笑脸、一件件创意作品、一个个萌芽的梦想生动诠释着“车轮上的幸福童年”的丰富内涵。(文 廖玉蓉)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