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纳溪:“小”秸秆撬动乡村“大”振兴
2025-09-22 13:53:40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编辑:邓超责编:冯巧凤

  9月,随着秋收工作进入尾声,秸秆处理成为农村重点事务,而泸州市纳溪区通过推进秸秆综合利用,成功蹚出一条绿色增收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泸州纳溪:“小”秸秆撬动乡村“大”振兴_fororder_图为村民在基地内忙碌。(丰乐镇供图)

村民在基地内忙碌 供图 丰乐镇人民政府

  借势借力 双轮驱动

  2023年,为提高秸秆转化效率,泸州纳溪区丰乐镇抢抓政策机遇,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成立秸秆综合利用基地,与周边农户签订秸秆回收协议,以每吨200元的价格收购秸秆,利用秸秆生产有机肥等,实现秸秆的资源化利用,有效促进集体经济增长。

  “基地配备有铲车、粉碎机、运输车、移动式粉碎车、收割机、打包机、细粉机等秸秆综合利用设备,极大提高秸秆转化效率,有效实现农业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泸州纳溪区丰乐镇皂角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陈洪阳介绍,秸秆综合利用基地与镇上多家种养殖企业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定期向企业提供由秸秆加工而成的青贮饲料、有机肥料、生物质颗粒燃料等。这样既有了固定的销售渠道,还能减少化肥使用量,提高土壤肥力,促进农业产业发展。

  秸秆综合利用产业的发展,极大程度带动当地就业。从秸秆的收割、打捆、运输到加工,每个环节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以前在外面打工,没法照看家里,现在直接在家门口工作,每月工资3000元。”村民张德智说。

  截至目前,秸秆综合利用基地带动皂角村50余户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人均年收入增加5000元。

泸州纳溪:“小”秸秆撬动乡村“大”振兴_fororder_图为秸秆综合利用基地。(丰乐镇供图)

秸秆综合利用基地 供图 丰乐镇人民政府

  回馈群众 共享成果

  “以秸秆综合利用基地为核心,逐步构建起‘肥料化为主,燃料化、饲料化为辅,基料化、原料化为补充’的秸秆‘五化’利用格局。”陈洪阳表示,近年来,丰乐镇积极邀请省、市、区农村能源专家到基地进行技术指导10余次,通过举办院坝会等形式,宣传秸秆综合利用知识200余场次。

  截至目前,秸秆综合利用基地共生产颗粒化燃料7000吨、青贮饲料3000余吨、有机肥4000余吨,增加村集体收入100余万元。秸秆综合利用不仅让村民获得更清洁的能源供应,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更让基地成为名副其实的“绿色银行”。

  据悉,为了让村民共享秸秆综合利用带来的发展成果,皂角村计划从2026年开始,利用集体经济收益,为本地村民提供基础医疗保险补助。“这样的举措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村民的医疗负担,提高村民生活质量,为村民生活提供保障,让更多村民了解和加入秸秆综合利用事业,让产业良性循环。”陈洪阳说。

  秸秆综合利用是泸州纳溪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不仅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多赢,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未来,泸州纳溪区将继续探索创新,不断完善秸秆综合利用产业链,让小小秸秆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文 魏箐)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