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阳雁江:三代人缸沿上的接力 中和酿造的“古味新篇”
2025-08-21 11:05:10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编辑:邓超责编:冯巧凤

  油盐酱醋勾勒着人生百味,在调味品的江湖里,酱油与醋堪称“味之基石”。资阳市中和酿造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中和酱油”与“中和醋”,不仅是旅外资阳人舌尖上的乡愁印记,更凭着传统技艺的守正创新,成了众多消费者青睐的味道。

资阳雁江:三代人缸沿上的接力 中和酿造的“古味新篇”_fororder_图片-1

晒场 供图 资阳市雁江区融媒体中心

  古法为基:老缸里的时光沉淀

  走进资阳市中和酿造食品有限公司工厂,醇厚的酱香便缠上鼻尖。晒场上,数百个硕大的酱缸露天排开,每个缸边都立着棕编“大帽子”,缸内发酵的黄豆透着诱人的红亮。另一侧,一排排陶缸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哑光,醋胚正经历700多个昼夜的日晒夜露,慢慢攒足风味。

  “用黄豆、小麦和水酿出的原生酱油才是上品,‘中和酱油’就是这样。”70岁的杨宗明站在酱缸前,语气里满是自豪。作为中和酿造厂的第二代传承人,他手中的技艺是从父亲杨华英那里接过的接力棒。

  故事要从1968年说起。那年,中和供销社酿造厂(企业前身)成立,时任临江寺豆瓣厂技师的杨华英成了第一代传承人。他师从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奠基人”秦含章和中国微生物学家方心芳。学到技艺后,杨华英带领工人研发产品,建立生产线,完成从“0”到“1”的建设,其生产的豆瓣酱、酱油、食醋等产品销向全国各地。

  受父亲杨华英影响,杨宗明从小就泡在酿造坊,成年后在厂里干了8年,又去重庆酿造职工大学(现重庆财经职业学院)深造3年,1986年正式接过父亲的担子。2004年,企业更名为资阳市中和酿造食品有限公司,于是老手艺有了新归宿。

  这份源自家族传承、历经时光淬炼的坚守,正是“中和味道”历久弥新的核心支撑。近60年古法工艺的传承中,“中和醋”严格采用天然菌种酿造,历经约700天自然日晒夜露完成发酵,随后经15天—30天静置沉淀,方成佳品。“中和酱油”则精选资阳市雁江区中和镇本地非转基因黄豆,经8小时浸泡后蒸至软硬适中,再在280天—380天的自然发酵周期中完成风味物质转化,最终形成独具特色的醇厚口感。

  “夏天得翻缸透气,冬天要裹草保温,跟着节气走,急不得。”有着20年经验的老工人唐军道出秘诀,记录本上“极端天气歇工,其余日子跟着节气走”的叮嘱,藏着祖辈对自然的敬畏。

  科技赋能:新设备里的守味哲学

  这份敬畏自然、顺应天时的匠心并未因时代变迁而褪色,反而在与现代的融合下愈发清晰。走过弥漫着岁月醇香的传统晒场,步入明亮洁净的无菌包装车间,景象悄然变换:成排的灌装设备闪烁着金属光泽,数十个灌装阀口如同静待的守护者。“全自动生产线每小时能灌8000瓶,半自动也有2000瓶,但老味道一点都没变。”杨宗明的话里藏着坚持。

  这里的“守味”秘诀在于“古法为魂,科技为翼”——将杀菌与灌装环节交由现代技术完成。原醋、原酱油在无菌环境中沉淀,经高温瞬时灭菌后再行灌装,既完整保留自然发酵的醇厚口感,又显著延长产品保质期。如今,企业团队从最初的6人—7人扩展至30人—40人规模,年产酱油、醋达数千吨,产值突破亿元大关。

  这份转变离不开第三代传承人杨济先。2020年,这个在成都铁路局干了10年的年轻人,看着父亲全年无休忙碌的身影,毅然辞掉编制,回到酿造厂。“不是用机器代替人工,是优化流程,守住味道。”杨济先引入先进的灭菌设备和灌装线,让灌装效率提高数十倍,年产能增至2000吨醋、3000吨酱油,比传统工艺增长10倍。

资阳雁江:三代人缸沿上的接力 中和酿造的“古味新篇”_fororder_图片-2

灌装车间 供图 资阳市雁江区融媒体中心

  但涉及发酵时间、原料配比这些核心环节,厂里仍死守祖传技艺。“机器能提速,却酿不出时光的味道。”杨济先的话很实在,也正因为这份坚守,“中和醋”的酸香回甘、“中和酱油”的咸鲜浓郁,从来没变过。

  “颜色红亮,酱香浓郁,吃了几十年,还是小时候那味儿。”丹山镇的老居民程洪慧提着刚打的酱油笑着说,这口家常味早就刻进了资阳人的记忆里。

  守正创新:老品牌的破圈之道

  “古法技艺,纯粮食酿造,绿色健康。”直播间,主播对着镜头陈述着酿造故事。这是杨济先为老品牌找的新出路——让古法工艺在互联网时代“开口说话”。传统工艺的“突围”从不是和过去切割,而是让老味道在新语境找到对话密码。

资阳雁江:三代人缸沿上的接力 中和酿造的“古味新篇”

杨宗明(右)与杨济先察看晒场 供图 资阳市雁江区融媒体中心

  如今,中和酿造厂已有36款产品,从5元的日常款到30元的特级陈酿,覆盖不同消费需求。产品不仅走进资阳的“蓝海长城”“老邻居”等几十家商超,也成了众多饭店的首选。而电商团队的组建更让雁江的醇厚滋味顺着网络飘到千里之外。

  听着外地食客在社交平台打听购买渠道,杨济先的思路越来越清晰:“传统的生命力在于既守得住‘老祖宗的规矩’,也接得住‘新时代的喜好’。”

  “父亲教我古法酿造技艺,孩子教我看数据流,本质都是让酱香、醋香传得更远。”杨宗明的话道破了传承的真谛。这不是简单的“线上迁徙”,厂里不少师徒相承、祖孙同厂的员工正用一生守护着资阳人自己的品牌。“中和酱油”“中和醋”也成了一代又一代资阳人的情结。滴滴香浓经得起岁月沉淀。匠人匠心耐得住寂寞清欢。

  祖父和父亲对这瓶酱、这坛醋的感情,在杨济先心里慢慢发酵。或许,传统工艺的突围从不止于“走出去”,更在于“活下来”——活在超市的货架上,活在人们的餐桌上,活在对“守”与“变”的永恒探索里。“中和醋”的琥珀色汁液还在流淌,映着三代匠人的背影,也映着一个答案:传统从不是过去时,而是用匠心写就的现在进行时。(文 何莉 叶紫林 李雅)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