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退伍军人驻村的“三本台账”——资阳市安岳县芭蕉村第一书记陈思文的为民实践
2025-07-30 17:36:36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编辑:邓超责编:冯巧凤

  盛夏时节,资阳市安岳县横庙乡芭蕉村的山坳里格外热闹。通组公路上的运输车满载枳壳、枳壳园里弯腰采摘的村民笑靥如花,芭蕉村第一书记陈思文望着这番景象充满感慨。这名曾服役于山东某部队的“老兵”,把“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劲头,都揉进了芭蕉村的山山水水,以实干绘就了如今家园美、产业兴、民心暖的振兴画卷。

  从“土办法”到“硬工程”:他用脚步丈量宜居家园

  陈思文身上总带着一股军人的硬朗劲儿。2023年9月,当安岳县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选派他到芭蕉村担任第一书记时,这名有着20多年党龄的老兵,二话不说背起行囊,一头扎进了这片需要他的土地。

一名退伍军人驻村的“三本台账”——资阳市安岳县芭蕉村第一书记陈思文的为民实践_fororder_图片-1

芭蕉村通组公路 摄影 吴坤忠

  “土”办法摸清“真”家底。刚到芭蕉村的头三个月,陈思文磨破了两双胶鞋。他揣着一本厚厚的笔记本,身影出现在田埂上、屋檐下、院坝里。和村民拉家常是他的“必修课”——“张大爷的降压药快吃完了吧?”“李大娘家娃在广东的厂里咋样了?”“下雨天,3组那条路是不是又成‘泥塘’了?”……这些细碎的信息被他密密麻麻地记在本子上,更烙进了心里。村民看在眼里,陈思文不像来镀金的,倒像村里土生土长的娃,村里的事儿都门儿清。

  “磨”出来的惠民工程。摸清了“家底”,陈思文立刻瞄准乡亲们最盼的路和水。为了争取项目资金,他成了上级部门的“常客”。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汇报材料反复打磨,项目优势条分缕析,村里困境实事求是地讲。那份军人的执着劲儿和为民请命的真诚,最终“磨”来了100余万元资金。项目落地,他更是钉在现场:协调施工、监督质量、解决纠纷。汗水浸透了衣裳,皮肤晒得黝黑。如今,3.13公里崭新的水泥路通到家家户户门口,33口蓄水池如明珠镶嵌田间,20个山坪塘碧波荡漾,蓄满希望,800多户村民拧开水龙头,清澈的自来水哗哗流淌。看着这些变化,村民由衷地竖起大拇指。

  “扫”出来的美丽家园。硬件改善了,陈思文又盯上了“软环境”。“村是咱的家,干净了住着才舒坦!”他喊出口号,更带头行动。他率先拿起大扫帚,走上村道清扫垃圾落叶。同时,他巧用“川善治”平台,拍照上传、督促整改,引导村民自觉收拾房前屋后。起初有人观望,但看着陈书记干得热火朝天,看着村里角角落落一天天清爽起来,大家也纷纷加入。如今的芭蕉村,道路干净整洁,庭院错落有致,那份由内而外的清爽宜居,是陈思文带着村民,用实实在在的扫帚“扫”出来、用日复一日的坚持“守”出来的。

  从“征拆破局”到“产业造血”:他用实干激活新动能

  芭蕉村的好山好水间,成渝中线高铁最高桥——田柳湾特大桥顺利合龙、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工程如期完工、关刀桥水厂试运行。这背后离不开陈思文日夜奔忙、化解难题所打下的坚实群众基础和保障。

一名退伍军人驻村的“三本台账”——资阳市安岳县芭蕉村第一书记陈思文的为民实践_fororder_图片-2

陈思文(右二)走访脱贫户 摄影 吴坤忠

  “拆了房,我上哪找好屋基?”7组村民田应建忧心忡忡。陈思文的“铁脚板”很快踏进了老田家的门槛。他拉过板凳和老田并肩坐下,掰着指头解释补偿细则和安置方案,把政策化成老田听得懂、看得见的“实惠”。

  政策讲透了,心结也解了大半。更让老田没想到的是,陈思文不只是“动嘴皮子”。他多次跑乡里,帮老田理顺宅基地审批流程,又“磨破嘴皮”协调建筑队优先施工,还常去工地盯进度:“保质保量还要快,让老田哥早点住新家。”几个月后,摸着新房光滑的瓷砖,老田咧嘴笑:“陈书记说话算话,这新家舒坦。”

  这仅是开始。陈思文的办公桌有一张重点项目的拆迁进度图:清晰地标注着42户的进展。哪家谈妥了,哪家还有疑虑,标得清清楚楚。他带着村干部,白天黑夜逐户协调,化解疑虑担忧,实现征拆速度与群众满意度“双提升”,为项目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名退伍军人驻村的“三本台账”——资阳市安岳县芭蕉村第一书记陈思文的为民实践_fororder_图片-3

陈思文(左一)与村民采收枳壳 摄影 吴坤忠

  当重点项目的基石稳稳夯筑,陈思文的目光又投向更辽阔的田野——要让村民真正过上好日子,得让土地“活”起来、产业“立”起来。陈思文瞄准村里低产低效的枳壳园、黄花园。他心里清楚,土地才是乡亲们长久的饭碗。

  他一次次邀请县里的农技专家来到枳壳园、黄花园,手把手教村民剪枝、防病;四川润意文旅设计公司的负责人被他拽着在村里上坡下坎转悠了好几遍,硬是“逼”着人家结合村里的山水和产业绘出了一幅“枳壳花开、药香引客”的农文旅项目蓝图。

  2025年7月,青绿的枳壳堆成小山,产量比往年多出5000多斤。旅游大巴开进了村子,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卖出手工枳壳膏和黄花茶。村民的脸上笑开了花——这笑容里,是对那个裤脚沾泥、带领他们实干的“铁脚板”书记最深的信赖。

  从“暖胃”到“暖心”:他用真情织就幸福网

  2023年寒冬,芭蕉村村头支起了几口特别的灶台。春节前夕走访时,看到村里大部分留守老人还是冷锅冷灶的寂寥景象,陈思文的心里不是滋味。他四处奔走联系爱心企业,终于把“爱心灶台”办了起来。连续半个多月,灶膛里跳跃的火苗驱散了严寒,回锅肉的香气弥漫在空气中。每天,热腾腾的饭菜准时端上桌,霜花结满的窗户后,是全村400名老人暖透身心的笑脸。“娃,你比我亲儿子想得还周到。”一位大爷紧紧拉住陈思文粗糙的手掌,声音哽咽。这口灶暖的不只是胃,还有人心。

  “乡亲们的胃暖了,更要让大伙儿的心也亮堂起来。”陈思文深知文化滋养的力量。他一次次跑回“娘家”单位,当起“文化说客”,成功把县里的文化“大部队”请进芭蕉村的院坝。

  2024年新春,平日里安静的院坝锣鼓喧天。歌舞欢腾,小品诙谐,惹得围坐的村民前仰后合。一名老大娘紧紧握着邻座的手,笑着唠嗑:“我活了一辈子,头一回在家门口看这么热闹的戏。陈书记来了,咱这日子是越过越有滋味。”小小的舞台成了凝聚人心、点亮精神的热闹场。

  2025年春节前夕,寒风如刀,割得人脸生疼,陈思文的心却系在村里的脱贫户和困难党员身上。他又一次多方协调,一批承载着关怀的大米、食用油如期而至。当陈思文把沉甸甸的米油送到独居老人李婆婆手上时,老人枯瘦的手紧紧攥着陈思文,另一只手颤抖着抹去眼角的泪花:“每年过年你都记挂着我这个老婆子……我心里暖啊。”

  驻村两年多,陈思文的鬓角添了霜白,脸庞晒得更黝黑。但芭蕉村的路越走越宽,村民的笑容越来越甜,日子越过越有盼头。他总是说:“我曾是个兵,现在就是芭蕉村的‘服务员’,能让乡亲们的日子好一点,再苦再累都值。”这朴素的话语是一个老兵、一名党员最赤诚的初心。(文 潘政吉)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