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2025年“时代光影 百部川扬”进基层、进企业、进高校宣传活动媒体采访团走进自贡荣县土陶产业园,开启一段陶文化之旅。
步入产业园展示厅,琳琅满目的陶制品映入眼帘,让人目不暇接,也让媒体采访团对荣县陶产生了浓厚的探究欲望。
荣县陶器 摄影 冯巧凤
荣县土陶的历史可追溯至秦汉时期,那时便已有土陶产品问世。历经明清时期的持续发展,制陶规模不断扩大,产品种类也日益丰富。时光流转,如今,荣县陶产业已然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媒体采访团了解到,荣县共有陶产业市场主体141个,规模以上工业生产企业达11家,全产业链带动产值超过100亿元,从业人员多达8000余人。
荣县陶器 摄影 冯巧凤
荣县陶的魅力不仅在于其深厚的历史底蕴,更在于产品种类的丰富多样以及在市场上的影响力。在展示厅,媒体采访团欣赏着各类陶制品,仿佛置身一个陶艺的奇幻世界。展示台摆放着造型独特的酒瓶、花器、茶具、陈设品、艺术摆件等陶器。它们大小不一、形态各异,上面画着苏东坡诗词、熊猫、荷花、山水、花鸟鱼虫等题材,在灯光的映照下,栩栩如生,散发着温润的光泽。其中,大熊猫系列陶器以其憨态可掬的形象逗人喜爱。这些陶器上的大熊猫或坐或卧,或嬉戏玩耍,模样十分可爱。它们圆滚滚的身体、毛茸茸的四肢被陶艺师们刻画得惟妙惟肖。
刘勇介绍荣县陶器 摄影 冯巧凤
值得一提的是,先后有14名陶瓷艺术家入驻荣县,为荣县的陶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创意,让古老的陶艺在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荣县土陶创意园首席艺术家刘勇就是其中一名入驻荣县的陶瓷艺术家。
北京人刘勇与荣县的缘分要从2019年说起。彼时,荣县政府为推动陶产业升级,正谋划着从工业陶向艺术陶的转型之路。这场意义重大的变革迫切需要一名能够引领方向的领军人物。荣县政府多方寻访,最终与北京著名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陶瓷艺术家刘勇(一澄)结缘。为了表达诚意,荣县政府带着本土陶泥样品多次上门拜访。在此之前,刘勇已在国画、书法领域深耕多年。2017年,他曾受邀前往云南建水,为“中国四大名陶”之一的建水紫陶艺术创作提供专业指导。刘勇谈道:“最后一次,他们带了400多公斤原料,我就做出了300多件非常细腻的文创陶,烧制出的成品呈现出丰富的色彩变化。在做的过程中,我真的被泥料所打动。我觉得太好了。”2021年,刘勇正式与荣县人民政府签约。荣县土陶创意园及一澄工作室正式建成并投入使用。
如今,荣县陶已形成工业陶、日用陶、工艺陶3大类100余个品种的丰富体系。其中,酒坛(吨坛)年产量高达60万个以上,酒瓶日产量也达到5万个。凭借着卓越的品质,荣县与五粮液、郎酒集团、泸州老窖等知名酒企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酒坛市场份额更是占据全国市场的47%。这一成绩的背后是荣县陶多年对品质的坚守与追求。
创作中的刘勇 摄影 冯巧凤
谈到荣县陶的转型,刘勇表示,过去,荣县的陶产业主要以工业陶和民用的泡菜坛为主。荣县一直在寻找突破,就是想在过去传统的工业化基础上,打造现代化的艺术陶,让荣县陶走进更广阔的市场。
“现在这些产品是生活日用品,既是实用器具,又是艺术品,具备观赏性和实用两种性能。所以销路比较广泛,市场就打开了。现在,年轻人喜欢具有传统文化并且时尚的产品。他们买了以后不一定自己用,也可以送给朋友。同时,品牌的知名度越来越大,荣县陶也获得了一些荣誉。荣县陶还作为出海的文化艺术品,在纽约和北京同时上市交易。这也是对荣县陶产业的巨大鼓励。2023年,我们创作的熊猫系列作品作为成都大运会的伴手礼,成了一个‘网红’产品。”行走在摆满陶器的展架间,刘勇介绍道。
荣县陶器 摄影 冯巧凤
为了进一步提升荣县陶的知名度,当地积极组织陶企“走出去”,参加“新加坡FHA展会”“广交会”“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中国国际酒博会”“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等各类展会。在热闹的展会上,荣县陶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众多目光,知名度得到显著提升,逐渐在国内外市场崭露头角。这一系列举措也为荣县陶产业的发展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荣县陶究竟为何能在众多陶产区中脱颖而出呢?这就不得不提到其得天独厚的陶泥资源优势。走进展厅,首先看到的就是陶泥资源展示区。刘勇向媒体采访团介绍道:“荣县的陶泥特别丰富,可以找到8种颜色甚至更多,这在全国都很罕见,有了五色土,就可以呈现千变万化。”荣县境内陶土矿产资源储量丰富,约有12亿吨,如此庞大的储量,足够支撑200条生产线使用600年以上。这无疑为陶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
刘勇指导学生创作 摄影 冯巧凤
荣县陶泥颜色多样,这得益于陶泥矿料中含铁等金属元素较多。通过对陶矿的精心筛选以及在烧制环节对温度、氧气等物理条件的精准控制,成品能呈现出紫红、奶白、奶黄、豆绿、青灰等近10种颜色。荣县是国内目前发现色彩最丰富的陶泥产地之一。这也是荣县土陶区别于中国四大陶都的最大亮点。“荣县陶最大的特点是色彩比较丰富饱满,经过高温烧制后,出来的色彩变化很大。我们现在烧的产品的颜色千变万化,非常好看。”刘勇介绍道。
荣县陶器 摄影 冯巧凤
继续深入了解,媒体采访团发现荣县陶泥的延展性极佳。其原料中二氧化硅、氧化钾和氧化铝含量丰富,可塑性指数高达18。正因如此,荣县陶泥在产品开发方面具有巨大的空间,制作的产品陶盘、陶缸、生活器具直径可从2厘米到2米,陶酒坛容量从100克到2500千克不等,且拉胚成型率高、烧制不变形,堪称中国陶泥中极少数适用于制作大型陶器和雕塑的优质陶泥。
而荣县陶泥的功能性更是令人称奇。烧制后的制品致密度高、透气性好,能达到内外无釉不渗漏的效果。同时,制成品耐酸碱、不含对人体有害元素,还能增加发酵产品中的微量元素,加快有机物的氧化反应,被誉为“会呼吸的陶”。它具有“装米装粮不长虫、藏茶不潮有助于醒发茶香、存酒不漏有利于发酵老熟”的独特特点,被广泛用于制作酒坛、酒瓶、泡菜坛、酱缸等发酵容器。此外,凭借着多种功能,荣县陶泥还可被用于制作各类生活用具、茶器、储物罐、艺术陈设器、城市园林景观雕塑等艺术陶艺作品,展现出广泛的应用前景。
荣县陶器在西博会展出 供图 一澄工作室
荣县陶在传承的同时,也在不断寻求创新。对此,刘勇感慨道:“过去,我的创作题材更多的是文人画题材比较多,比如苏东坡题材是我最喜欢创作的。走进荣县以后,我了解到陆游曾经在荣县任职,所以陆游的一些诗词、陆游的故事也是我们创作的题材。目前,我的工作室更多的成员是美术学院毕业的学生。他们大多数20多岁,有更广阔的思维和创作思路。他们的一些想法和创作方式对我也有启发。年轻人的创意和我的古代文人画创作相结合,可以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比如年轻人喜欢的哪吒形象,再加上四川的地域文化,包括苏东坡、大熊猫、三星堆、川剧变脸等符号,都被放进创作题材中。年轻人把动漫式、卡通式的符号也融进作品创作。这些都是我们创作的源泉。”
当传统工艺遇见现代设计,当地方特色融入国际视野,荣县陶在传承中创新、于发展中蝶变,实现从传统工业陶到现代艺术陶的华丽转身,以独特魅力走向国内外市场,让古老的陶艺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生机。(文 冯巧凤)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