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2025年“时代光影 百部川扬”进基层、进企业、进高校宣传活动媒体采访团走进自贡市三多寨、燊海井、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仙市古镇,感受千年盐文化与现代旅游的融合魅力,探寻盐业文明如何在文旅创新中焕发新生。
三多寨古石墙 摄影 冯巧凤
踏入有“川南寨堡之首”盛誉的三多寨,媒体采访团了解到,寨堡因盐而生,因盐而兴,是千年盐都自贡市井盐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寨历史、寨名由来、寨堡防务、政治文化、高门大宅和名人轶事构成一幅丰富多彩的历史风情画卷,造就了盐业文明的一颗明珠,并给后世留下一幅色泽斑斓的盐商历史长卷。
行走在石板路上,三多寨镇人大主席罗小华介绍道,“三多寨”的石墙周长一千三百丈,高约三丈,厚八九尺,分东南西北四道寨门,门上修有箭楼和炮台,共有垛口2555个,内有农田400亩,修建房屋数万间,自开水塘,广储粮草。寨内还设有八景:“尖山晚照”“双塘映月”“峻岭横烟”“肖岩滴翠”“马鞍曙色”“仙洞云峰”“古井泉香”“佛寺晓钟” 。
在三多寨梨园,可以看到梨子已经挂满树枝。游客可以在这里认领古梨树,体验采摘的快乐。近年来,三多寨创新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多次举办三多寨梨花风筝季系列活动,让游客不仅可以赏花,还可以体验更加丰富的休闲项目,感受古寨独特的文化底蕴和自然风光。
自贡,因盐而邑、因盐设市、因盐而兴,拥有2000多年的制盐历史,共开凿有13000多口盐井。其中,位于自贡大安区的燊海井吸引着众多游客的目光。在自贡燊海井,媒体采访团一行深入这座世界第一口超千米深井,了解传承千年的井盐生产工艺。媒体采访团跟随讲解员的讲解,从汲卤、输卤到煎盐,一步步了解古法制盐的精妙技艺,感受“千年盐都”的厚重历史与工匠精神。
燊海井 摄影 冯巧凤
燊海井现占地面积约6000平方米,保留着十九世纪初的布局和风貌,是一处典型的清代井盐生产现场。跨入门内,左侧是高度为18.3米的井架和確房,右侧为推汲卤水的大车房,从碓房和大车之间石阶而上,是采用传统煎制方法生产食盐的灶房、柜房和盐仓。
燊海井采用中国传统的冲击式(顿钻)凿井法凿成,是一眼以天然气为主兼产黑卤的生产井,曾日产天然气8500立方米和黑卤14立方米,烧盐锅80余口。媒体采访团看到,蒸腾的灶台边,熬盐师傅正在有序地忙碌。燊海井现日产天然气1000多立方米,烧盐锅8口,日产盐2000公斤。其主要建筑有碓房、大车房和灶房,主要生产设备碓架、井架、大车等保存完好。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燊海井逐渐成为一个热门的旅游景点。刚过去的“五一”黄金周,燊海井景区迎来旅游高峰,成为众多游客探寻中国井盐文化历史的热门目的地。
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供片
怀揣着对古老井盐文化的浓厚兴趣,媒体采访团一行走进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探访这座盐业专业博物馆,触摸历史的痕迹,深入了解“千年盐都”的历史文脉和制盐技艺,感受自贡盐业文化深厚的底蕴与独特的魅力。
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创建于1959年,是中国最早建立的专业博物馆之一,也是中国唯一的盐业科技史博物馆。走进博物馆,观众可以看到“中国井盐科技史”“自贡盐业地质”“自贡盐税史”三大基本陈列。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藏品种类之丰富令人叹为观止,涵盖盐史、书画、陶器、瓷器、铜器、雕塑、钱币、织绣、票据等近20个类别,截至2022年9月,收藏可移动文物已达18214件,而到2023年12月,馆内藏品总数更增至4581件(套),其中,珍贵文物626件(套)。
在这些珍贵藏品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中国唯一的一套中国古代井盐钻治井工具。这些工具不仅见证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更是中国古代科技文明的重要载体。
近年来,博物馆在传承盐文化方面不断创新。在2025国际博物馆日川渝主会场活动中,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的文创产品备受游客青睐。冰箱贴、冷吃系列、文创矿泉水、手工袋装盐等产品销售一空,充分展现了自贡盐业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文创产品的强大市场吸引力。
除了文创产品大受欢迎外,博物馆还精心策划多项互动活动。“趣”盐博、探寻盐工智慧、点亮劳动之光——辘轳井DIY活动、“哪吒趣游盐博馆,探西秦会馆玄机,解锁古建奥秘”等活动以其趣味性和参与性吸引众多游客前来体验,让古老的盐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走进被赞誉为“中国盐运第一镇”的仙市古镇,能看到川南场镇的民风民俗与川南建筑群文化在此以活态形式传承。仙市古镇凭借独特的建筑布局“四街、五栅、五庙、一祠、三码头” 和 “一里、三牌坊、九碑、十土地”而广为人知。
仙市古镇 供图 仙市古镇
近些年,仙市古镇针对核心区域的街区、民居、会馆、宫祠、码头等历史建筑实施保护举措,以整体推进的方式,开展仙市古镇的复原修建工作。自贡沿滩区充分发挥“纽扣法庭”的优势,化身为“古镇守护者”,从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入手,派遣人员在古镇驻点,以便对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调解。仙市古镇对陈家祠“清白传家”的家风文化进行升级打造,使得自贡首个家风馆 —— 陈家祠堂家风馆正式在此落地。
仙市古镇依托“临铁”“临灯”区位优势,积极完善游客中心、沿河栈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并常态化推出“新春玩灯会”“五一民俗风情文化旅游季”“十一金秋旅游季”三大节庆活动,先后推出大型实景沉浸式歌舞表演如《盘滩过坳》《盐商嫁女》等。同时,仙市古镇坚持“古镇游+乡村游”,打造“油菜花田”“向日葵花海”,举办“龙虾垂钓活动”“蜜桃采摘季”“龙虾美食音乐会”等乡村旅游活动,开展“赏花研学体验季”研学旅游活动,实现年接待游客近百万人次。依托古镇的特色,仙市古镇大力发展以慢生产、慢休闲、慢生活为特点的休闲观光农业,为游客提供更多新颖的游玩方式。
2024年,仙市古镇接待游客达105万人次,同比增长9%,全面激活古镇餐饮、住宿等“夜经济”,推动文旅综合收入突破4.2亿元,户均收入增加2万元。(文 冯巧凤)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