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南进” 在印尼老挝加速打开合作新窗口
2025-05-06 09:26:00来源:四川日报编辑:冯巧凤责编:冯巧凤

  “你根本想象不到,一个只邀请了100家企业代表的活动,最后来了200多家企业代表,现场有好热闹。”5月4日,正为次日赴印尼总统大学演讲做准备的印尼然赐国际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袁飞,聊起10多天前的那场活动仍然兴奋不已。

  4月23日,中国(四川)—印度尼西亚经贸文旅推介交流会在雅加达举行。交流、签约、深化合作共识,在中印尼双方企业与政府部门代表的共同见证下,四川和印尼之间的合作驶向新阶段。

  这场活动,只是一个开端。4月22日至28日,四川代表团访问印尼、老挝两国。从雅加达到万隆,再到万象,访问超过20个点位,经贸合作、教育、文化、旅游……彼此深入交流的领域覆盖方方面面。

  这是一个特殊的时间节点:今年是中国与印尼建交75周年、万隆会议召开 70周年,也是今年4月中央周边工作会议提出“携手周边国家共创美好未来”后的新阶段。这正是此次四川代表团访问的重要目的:落实两国元首重要共识,更好服务国家外交大局,推动构筑向西向南开放战略高地和参与国际竞争新基地。

  在国家战略引领下,四川在印尼、老挝率先打开周边国家合作新窗口,加速“南进”。

  迈步新阶段

  合作!还是合作!

  时长只有一个小时的中国(四川)—印度尼西亚经贸文旅推介交流会,让袁飞足足“消化”了3天:“出海印尼的四川企业代表目前发展状态如何?”“四川消费市场庞大,印尼哪些优质消费品受欢迎?”“四川对印尼累计投资达12.9亿元,居东盟十国首位”……3天里,他在微信朋友圈持续更新了12条信息。

  他的兴奋,和当天挤进会场的其他所有企业家一样,是对潜在合作的一种强烈期待。

  “这么多企业家挤进来,既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已经在印尼打拼创业21年的袁飞,对当下中印尼双方的合作交流有着深刻认识:当前,美国关税政策飘忽不定、地缘政治日益复杂严峻,以及国际经贸形势挑战与日俱增,面对这一系列难题,无论是印尼中资企业、印尼本土企业还是中方企业,都希望在共建共赢上获得更多助力,得到更多接洽机会,迈向更深的合作。

  榴莲是一个观察视角。近年来,作为东南亚明星热带水果代表,榴莲深受中国消费者喜爱。四川作为中国向西向南开放的重要窗口,去年四川进口榴莲超千吨,同比增长145.8%,增速居进口鲜食农产品前三。预计未来五年内,整个中国榴莲市场规模将以年均20%的速度扩大。

  “印尼虽然是重要的进口来源国,但却面临很多问题。”印尼榴莲种植协会秘书长阿迪亚在推介会现场阐述这些“烦恼”。在全球27种已知榴莲品种中,印尼拥有21种。印尼作为全球榴莲产量最大的国家,尽管其出口量高于进口量,但出口额却显著低于进口额。与此同时,当前印尼向中国出口的榴莲仅限于榴莲冻肉,主要用于冰淇淋生产,不仅生产过程复杂,且市场价格低于整果。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即从印尼苏拉威西岛采购的榴莲要先运到泰国,然后才能进入中国市场,这种迂回运输直接影响了利润。

  “印尼政府已着手计划直接向中国出口榴莲。”阿迪亚介绍,为简化这一流程,印尼检疫局计划在今年对出口中国的印尼榴莲进行直接检验,为印尼榴莲进入中国打开便捷通道。

  与邻国老挝的合作需求,也在不断扩大。老挝作为东南亚唯一的内陆国,主要靠公路、水运和航空运输。作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标志性工程,中老铁路自2021年12月全线通车运营以来,已累计发送旅客超4000万人次,货物运输超4471万吨。2023年4月,中老铁路开行国际旅客列车,目前累计发送来自101个国家和地区的跨境旅客超28.2万人次,客货两旺。

  南向开放通道、中老铁路,均是四川与老挝之间合作的重点领域,此次访问行程中,老挝公共工程运输部、万象南站等正是重要访问点位。

  “中老铁路这一黄金通道的稳定运行,为四川与老挝扩大经贸合作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在深入交流中双方深化未来合作共识,将进一步畅通中老铁路沿线,为货物贸易打通一条更快、更便捷、更稳定的国际铁路运输通道,推动两地在贸易、农业、基建等领域实现更紧密、更深入的合作。

  坦诚相待、深入交流,四川与东南亚国家之间的关系更进一步。

  加速“南进”

  拓展更广阔的开放空间

  当前,我国同周边关系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时期,同时也进入周边格局和世界变局深度联动的重要阶段。与周边国家一道,加快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为各自的现代化进程注入强劲动力,这是中国对外开放释放的明确信号。

  四川作为中国经济大省之一,此次四川代表团访问印尼、老挝两国,可谓时机重大——

  从全国看,这是四川落实两国元首重要共识,更好服务国家外交大局,深化四川和周边国家各领域务实交流合作的主动作为。

  从自身实际看,这是四川按照省委开放发展部署,推动构筑向西向南开放战略高地和参与国际竞争新基地的重要举措。

  一组数据标定了当前四川对外开放的坐标:近年来,四川持续扩开放、抓外贸,2024年全省实现外贸进出口10457.2亿元,同比增长9.4%,进出口规模、对全国外贸增长贡献、外贸主体队伍3项指标同时创下历史新高。这是时隔两年后,四川外贸重回万亿元规模。

  加快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开放新格局,在去年11月召开的全省对外开放发展大会上,四川进一步提出坚持“西拓、南进、东接、北融”方针。其中,“南进”正是指主动进军南亚、东南亚大市场,巩固提升已有开放成果。

  加速“南进”,四川有底气。随着RCEP深化实施,东盟作为四川货物进出口贸易的重要伙伴,常年位居首位。据成都海关统计,2024年四川在与230多个国家(地区)贸易往来中,对东盟同比增长23.7%,是四川最大贸易伙伴。

  印尼作为东盟最大的经济体,2024年其GDP达1.4万亿美元,占东盟总量的36%,印尼人口占东盟总人口的41%,印尼与四川之间的经贸合作同样保持高速增长。

  “近年来,四川与印尼贸易规模年均增长6.8%,2024年达143.7亿元。”省商务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四川进口的镍铁、棕榈油等主要来自印尼;四川出口印尼涵盖笔记本电脑、手机、汽车零部件、蒸汽锅炉、玩具等多个种类。

  老挝作为四川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中的第二大投资目的地,合作同样跑出“加速度”。2024年,四川与老挝进出口总额达4.7亿元。其中,四川向老挝主要出口新能源汽车、蜡、汽车发动机、化肥等,主要进口木薯淀粉、植物提取物、铁矿、香蕉等。随着物流通道不断升级,如今老挝每10辆从中国进口的新能源车中有1辆来自四川出口商,成都始发的货物经中老班列抵达老挝万象仅需3天,市场一体化发展趋势更加明显。

  回过头看,此次四川代表团访问印尼、老挝两国的背景变得更加清晰。

  就在今年4月13日,中印尼两国元首互致贺电,提出打造发展中大国精诚团结的典范、共同发展的样板、南南合作的先锋。此次四川第一时间访问印尼,无疑为深化双边各领域务实交流合作走出坚实一步。同时,进一步增进四川与老挝的友好关系,助力中老命运共同体建设持续走深走实。

  培育新动能

  让合作之花越开越繁茂

  四川与印尼、老挝之间的合作,远不止眼前。从此次四川代表团的访问点位上可窥见一斑:在印尼,既访问政府部门代表,也访问印尼金光集团、力宝集团等当地知名的生产制造及金融服务等综合性企业,走访调研东方电气(印尼)、华为(印尼)等中资企业,通过会谈交流、展览展示等方式,向印尼方全方位介绍四川历史文化、资源生态、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市场机遇等情况。在老挝,四川代表团访问政府部门代表的同时,又走访调研老挝农林农村发展研究院蔬果研究中心、万象南站等重要点位,发布奖学金和游学四川计划、开展四川整车贸易全球行(东盟站)活动。

  这是一次全方位、立体式的深化合作之行。在雅加达举行的中国(四川)—印度尼西亚经贸文旅推介交流会现场,双方相互投递橄榄枝,碰撞出新的火花。推介现场,有人用三句话来概括双方新的合作机遇:四川产业基础坚实,对印尼农矿等大宗商品需求旺盛;四川消费市场庞大,期待印尼更多优质消费品进入千家万户;四川企业实力雄厚,期待更广泛参与到印尼产业升级进程之中。

  在万象举行的中国(四川)—老挝教育经贸推介交流会现场,期待深化合作的橄榄枝持续传递——

  依托中老铁路这一黄金通道双向奔赴,携手打造辐射老挝及周边国家的物流中心;共同打造产业合作集群,共同拓展国际市场;相互推动本地优势农产品扩大出口,让双方农产品贸易蛋糕越做越大。

  从台上的言语交流变成台下的务实合作,一批协议签约项目及时落地:四川与印尼两地企业达成12项合作协议,涵盖国际贸易、双向投资、工程承包等多个领域,签约资金45亿元;与老挝签署21个教育、经贸等合作协议,总金额26.5亿元。

  总金额虽不大,但成效明显:从货物贸易进出口扩大数量规模和领域范围,到文化旅游教育等方面实现资源链接、市场共享,甚至是学生互派、游客互送等,彼此不断发掘更多经济优势互补点、合作增长点,不断打开合作新空间、激发新动能。

  “一系列合作反映出印尼和中国之间强有力的双边关系,更是印尼与四川两地扩大经济合作、深化双向开放的重要里程碑。”印尼投资部副部长托多图阿感言。

  结束访问时,四川再次向两国发出邀约:今年四川将隆重举行西博会、“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成都世运会等重大活动,欢迎赴川投资兴业,共享广阔市场和发展机遇。

  携手周边国家共创美好未来,这是又一个开始。(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碧红 李淼)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