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超球队成都蓉城的主场“凤凰山”球市火爆。图据新华社客户端
3月30日,2025成都世遗马拉松在都江堰市凤凰体育场鸣枪起跑。 图据新华社客户端
春日暖阳下的成都,“跟着赛事去旅行”无疑是最流行的体育词汇。
无论是“一票难求”的成都国际乒联混合团体世界杯、球市火爆的中超成都蓉城主场比赛,还是即将于8月举办的2025年成都世界运动会,近年来,成都以赛事为引擎,推动文体旅商融合发展,打造了更多贴近生活的消费场景,让赛事热度真正转化为消费热度和城市活力。
“观赛一日,留川多天”
3月底,2025成都世遗马拉松在成都都江堰市火热开跑,35000名跑者齐聚这座“三遗之城”,享受奔跑的乐趣。“比赛时我穿过了都江堰景区,看到了大片油菜花,吃到了腊肉、猪蹄等‘硬核’补给,体验很好!”参赛的潘先生说,“接下来想在成都周边玩几天。”
马拉松赛事为都江堰注入的经济动力显而易见。此次比赛期间,大量参赛选手和游客涌入当地,带动衣、食、住、行、游、购、娱等领域消费。据统计,此次赛事带来的旅游综合收入约4.6亿元,与2024年相比增长15%。
在去年底进行的2024年成都国际乒联混合团体世界杯赛事期间,举办地附近的成都玉林东路每日人头攒动。记者见到11岁小姑娘郜艺泽时,她已在“红双喜”店铺门口排队近3小时,想购买印有偶像孙颖莎头像的乒乓球。郜艺泽的母亲宋梓琪表示,他们一家三口特意从新疆赶来,观赛结束后全家计划在成都待上几天,感受成都的烟火气。“我们此行单是机票加住宿就近万元,但觉得很值得,不虚此行。”宋梓琪说。
今年成都市实施“运动过节·观赛度假”体育消费促进行动,吸引市民游客以运动健身、观看赛事的方式度过节假日,让成都乃至四川成为“运动过节的好去处、观赛度假的首选地”,使“观赛一日,留川多天”成为新趋势。
赛事带动多元消费增长
去年五一节期间,成都举办了2024年汤姆斯杯暨尤伯杯赛。比赛期间,成都共发放三轮“汤尤”专项消费券,推出40余场促销活动;成都SKP、铁像寺水街同期营业额同比增长22.5%、16.0%。据统计,汤尤杯赛时入场观众累计7.5万余人次,其中外地观众占比48.8%。
“当前,体育赛事的‘乘数效应’已成为我省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之一。”四川省体育局副局长程静表示。她以去年12月举行的成都国际乒联混合团体世界杯为例,赛事期间共售出门票10.17万张,实现门票净收入4500万元;全市多家酒店生意火爆,入住率增长22.1%,营业额增长约16.8%;春熙路太古里、大熊猫基地、东郊记忆等重点旅游打卡地接待游客370余万人次。
赛事经济要持续发展,关键在于丰富的消费场景。据了解,今年3月,“乐享精彩赛事·寻味中华美食”暨第五届“巴山蜀水·运动川渝”体育旅游休闲消费季正式启动。活动为期三个月,将集中呈现四川体育旅游休闲消费新方式,推动“赛事+美食”“体育+文旅”等多元业态融合发展,打造一系列展现四川体育特色、美食文化的体育商务旅游休闲消费活动,并发布多项惠民措施。
“我们将通过不断探索体育与美食、旅游、文化等领域的深度融合,为消费者带来更多创新体验与价值。”成都市体育局局长王毅说。
办好比赛仍是“立身之本”
程静认为,在促进赛事流量转化为经济增量的过程中,首先要保障赛事的专业高效,才能有后续的“留量”。
“这是所有体育赛事的立身之本。”程静介绍,目前成都乃至四川正在创新探索一条“区县主体、市级统筹、市场运营”的赛事举办经验,进一步提升国际化、专业化办赛水平。
成都城投万馆体育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韩立锋介绍,中超球队成都蓉城的主场“凤凰山”之所以拥有火爆的球市,除了得益于成都悠久的足球历史文化,场馆在服务和营销上的创新也是关键因素。
“我们所有的一切都是围绕赛事参与各方做好服务,向他们提供安全、舒适、高效的服务。”韩立锋说。
据了解,目前四川正加快实施体育赛事促消费战略,以体育赛事“流量”变消费“能量”和经济“增量”为主题,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创新体育赛事消费模式,拓展消费领域,加强体育赛事与文化旅游、健康养生等产业融合发展。
“我们还将进一步打造体育消费新场景,激发体育消费新活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体育消费需求,释放体育赛事消费潜力,让消费热起来,市场兴起来。”四川省体育局局长罗冬灵说。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