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青羊“空天有约”|上午算法仿真下午变实体零件 解码航空全产业链的“智造”跃迁
2025-04-28 16:53:11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编辑:邓超责编:冯巧凤

  深夜,当城市逐渐沉睡,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成飞的“黑灯工厂”却灯火通明。128台AGV小车沿着智慧物流系统的“数字轨道”精准投送物料,数控机床在5G网络调度下完成0.002毫米级的精密加工,数字孪生系统实时演绎着现实与虚拟的二重奏。这座没有工人的智能工厂正以每分钟处理3000组数据的速度,上演一场工业4.0时代的“机械芭蕾”,定义现代航空制造的标准。2024年,该工厂获评“工信部卓越级智能工厂”,成为成都青羊区航空产业智能化转型的标杆。

青羊“空天有约”|上午算法仿真下午变实体零件 解码航空全产业链的“智造”跃迁_fororder_图片-1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成飞“黑灯工厂” 供图 中航工业成飞

  作为全国最大的航空产业集聚区,成都市青羊区依托成飞集团(132厂)和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611所)两大“链主”,构建了从研发设计到生产测试的全产业链闭环。面对中心城区的土地限制和全球供应链的波动,成都青羊区以“工业上楼”破解空间瓶颈,以数字技术重构生产流程,推动航空产业从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跃升,更折射出都市型航空工业的突围智慧。

  这场转型不仅关乎技术升级,更是一场产业生态的重构。

  全产业链布局:智能制造的“青羊密码”

  要理解这场转型的深层逻辑,需要从青羊独特的产业生态说起。

  成都青羊区的航空产业根基深厚。早在上世纪50年代,一批航空人就在成都西郊的黄田坝建起132厂,为这座城市注入航空基因。如今,这里已成为国内重要的航空整机产业基地,形成“研发—制造—总装—测试”的完整产业链。 2024年,全区航空产业营收达748亿元,占全市一半、全省三分之一,税收贡献超23.5亿元。

  在研发端,国家高端航空装备技术创新中心(航空国创中心)集聚7个院士团队、26个研发团队,在此攻关航空领域的“卡脖子”技术。2024年,该中心新增实验室12个,转化科技成果15项,其中3D打印航空部件技术使某型无人机的制造周期缩短40%。  

  在制造端,依托两大“链主”,244家配套企业在此集聚,涵盖机载设备、复合材料、工业软件等细分领域。例如,专精机载系统的东科信公司的产品已应用于国产大飞机C919;西科航空的地面维修工具远销20余国,年出口额突破3亿元。  

  军工技术的民用转化是青羊航空“智造”的关键路径。成飞民机公司将模块化装配技术应用于国产ARJ21支线客机的机头生产,每15天即可交付一个完整机头;东科信航空的机载通信模块已通过适航认证,装备于国产大飞机C919。  

  这里的产业密度在全球航空领域都属罕见。

  以航空智能制造产业园为圆心,3公里半径内可完成从研发到测试的全流程——北侧的航空国创中心负责技术攻关;东侧的智能制造片区生产高精度部件;西侧的成飞机场则提供试飞验证……

  破解空间困局:“工业上楼”与数字孪生

  然而,中心城区的土地限制始终是成都青羊区发展航空制造业的难题。随着C919等大飞机项目的需求增长,高附加值的总装环节因空间不足,面临外溢风险。

  面对空间困局,成都青羊区积极探索“亩均论英雄”下的集约发展模式,通过调规腾挪出的1800亩工业用地,用于航空智能制造标准厂房等项目建设,同时,探索出两条路径:物理空间突围和数字空间重构。

  物理空间突围——“工业上楼”。在航空新城核心区,以“科技上楼、产业上楼”为特色的航空智能制造产业园,成为成都青羊区构建世界级航空先进制造业集群的重要基础设施。工业上楼不是简单的空间叠加,而是产业形态的升级。园区楼宇首层层高8米至10米,采用“上研下厂”模式,低楼层承载生产试制,高楼层用于研发设计,满足航空企业“垂直化”发展需求。入驻企业还可享受租金补贴和政策扶持。  

  数字空间重构——“数字孪生”。在电子科技大学与成都青羊区共建的航空软件实验室,“数字孪生工厂系统”正在测试。该系统通过模拟飞机部件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帮助企业减少30%的物理试错成本。航空国创中心的数字孪生技术让物理车间与虚拟世界实时互动,重塑未来工厂的模样。

  补上工业软件的短板,就能把“大脑”留在青羊。如今,成都青羊区正积极布局工业软件赛道,推动航空设计、仿真、生产等环节的数字化升级。  

  如今,“上下楼即上下游”的生态已然成型:上午的算法仿真下午就能转化为实体零件。这种产业组织方式让技术转化周期从“年”缩短至“月”,创造了令业界瞩目的“青羊速度”,也推动青羊从制造基地向智造策源地跃迁。

  智造新赛道:“研造”联动布局六大赛道

  面向未来,在抢占航空智能制造高地的征程中,成都青羊区瞄准机载关键软硬件、无人装备、商业航天等六大赛道,正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构建“研造联动”的创新闭环。  

  依托611所、成飞集团等“国家队”的技术外溢,机载软硬件、无人装备、商业航天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本土企业巽飞航空的“文鳐”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无人机,巡航时速达300公里;611所自主研制的“昊龙货运航天飞机”入选中国空间站方案,将成为青羊区航天产业的新名片;中发天信无人机发动机项目年产值将突破10亿元。此外,传感器产业园、空天未来技术研究中心等项目的推进,将进一步强化产业链韧性。

  这种创新动能源于独特的“研造联动”机制:航空国创中心集聚7个院士团队,43%在研项目涉及AI辅助设计;成飞民机将模块化技术应用于ARJ21机头生产,效率提升30%;航空工业成飞-电子科大联合实验室,电子科大联合实验室的“智能蒙皮传感器”,从论文到样机仅用11个月……

  要确保创新生态的可持续性,人才培养和基础设施必须同步升级。面对37%的“灰领工程师”缺口、高精度传感器80%进口依赖等瓶颈,成都青羊区启动“根系工程”,让“智造”根系更发达 ——与高校共建“智能制造工匠学院”,培养复合型人才;规划20万平方米的“航空中试产业园”,配置超算中心等共享设施;设立5亿元数字化转型基金,扶持链属企业升级。  

  从歼-20的诞生地到C919的供应商,从“黑灯工厂”到“工业上楼”,成都青羊区的航空产业正在完成从“制造”到“智造”的跃迁。

  这里创造的不仅是每分钟0.002毫米的加工精度、15天交付的机头总成,更是一套融合“硬科技”与“软生态”的智造方法论。这里不仅是“制造”基地,更是用创新定义未来的“智造”策源地。这里产业链的竞争力不再以规模丈量,而是用生态的密度定义。

  更大的野心在于天空。当低空经济的无人机划过青羊天际,这片土地的故事已从车间的钢铁轰鸣,转向云端的数字交响。在智能制造的新赛道上,成都青羊区正以全产业链生态和数字化创新,为中国航空工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青羊方案”。(文 张静 李心怡)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