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公共图书馆2024年阅读报告发布 每天近10万人次“逛”图书馆
2025-04-24 09:31:10来源:四川日报编辑:冯巧凤责编:冯巧凤

  图书馆的“脸”正在悄悄地变:全省公共图书馆日均接待近10万人次读者;读者活动参与人数超3463万人次,同比增长63.51%;数字资源访问量超9421万人次,同比增长38%……4月23日,《四川省图书馆暨全省公共图书馆2024年阅读报告》(简称《报告》)正式发布。这份“年度文化答卷”从馆藏扩容、读者画像、服务创新等多维度进行分析,折射四川全民阅读的深度与广度。

  “图书馆热”持续升温 新增加50多万注册读者

  如今的图书馆,不再是自习者的专属,每天有近10万人次进入图书馆阅读、学习、分享、体验。《报告》显示,2024年全省209个公共图书馆实现县域全覆盖;接待读者超3553万人次,较上年增加约218万人次;日均服务量近10万人次,同比增长6.57%。

  这一年,公共图书馆迎来不少新面孔。《报告》显示,2024年,全省公共图书馆“留”住701万余名注册读者,同比增长7.72%,有50多万新读者加入其中。读者借走超2728万册次纸质文献,同比增长16.6%,其中外借流通率达68.87%。这表明,公共图书馆内有近七成的纸质文献被读者带回家细细品读。

  《报告》中有几组有趣的数字——省图书馆个人全年借阅次数前三分别为1367次、1329次、986次,平均一天借阅3—4本书的数据让人肃然起敬;95岁的胡先生这一年借阅了16本书,他酷爱小说《天墓密码》;2岁的黄姓小朋友借阅了11本书,《当一天兔子》是家长对他浸染书香的殷切期盼;读者通过检索系统检索图书达6925万余次,增长率达56.76%;注册读者男女比例约为1∶1.5,男性读者约35万人,女性读者约53万人,人均借阅纸质文献量为5.6册。

  “阅读新空间”服务创新 超3463万人次参与读者活动

  “突破”是2024年四川省公共图书馆的关键词。

  以突破传统服务模式为抓手,四川省公共图书馆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多元化、立体化转型。读者不仅阅读书籍,还参与到各种多元化的阅读活动中。活动场地不再局限于会议室,线下穿起古装玩转“剧本杀”,线上拿起手机轻触屏幕连接,都是读者触摸文化的路径。

  《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省共举办读者活动(讲座、展览、培训等)30450场次,超3463万人次参与、同比增长63.51%。其中,举办线上活动14723场次,超2576万人次参与;举办线下活动15727场次,超887万人次参与。

  以省图书馆为例,2024年,该馆开展读者活动(线上、线下)共计870场次,共服务读者超600万人次。2024新春交响诗话、典籍里的川茶故事茶文化展、阅·见西部全民阅读推广活动、古籍研学沉浸式剧本体验活动等,都是省图书馆的破圈尝试。不满足于举办活动,该馆还将阅读空间搬到高原上、未成年犯管教所中、省医院的病房里。

  此外,省内各县(市、区)级图书馆也积极尝试多样化阅读活动。在广汉市图书馆古籍修复室内,四川西部文献修复中心的专家带领市民穿越千年文脉。成都市武侯区图书馆“阅创中心”化身星际探索舱,少年读者透过全息投影触摸未来科技之光。

  “云端书库”飞速成长 数字资源访问量增长近四成

  线上查找数字资源,足不出户便可一触即达。这一年,四川省数字资源增长量与访问量数据亮眼。《报告》显示,2024年,四川省公共图书馆纸质文献总藏量超5984万册,电子图书总量突破6567万册,数字资源库达1560个;数字资源访问量超9421万人次,同比增长38%;数字资源下载量超3422万次,同比增长21.6%。

  省图书馆作为“文化中枢”,对外服务数字资源总量达1574.48TB,全年下载量超1363万次,同比增长38.04%;免费开放数字资源库246个,2024年累计增加51个,涵盖电子图书288.83万册、电子期刊6.17万种、视频资源15.91万小时、音频资源186.76万小时。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上网下载图书、期刊、有声书、视频等数字资源。理塘牧区的学生能同步查阅成都七中的研学资料,绵阳工程师可在县级馆下载国际核心期刊。

  两个“40%”可窥见省图书馆数字资源平台的飞速成长:2024年,该馆数字资源对外服务平台访问量411.62万人次,同比增长40.9%;数字资源访问总量2499.45万人次,同比增长40.74%。(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丛雨萌)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