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在眉山市丹棱县仁美镇雄义村育秧中心,自动化高速育秧流水线有序作业,伴随着马达的欢鸣,一个个育秧盘快速制作完成,只见机械臂优雅地舞动,制作完成的秧盘自动码放整齐,整套系统运转行云流水。
机械臂自动码放秧盘
整齐排列的秧盘被叉车转移到中心附近的秧母田,覆薄膜进行催芽工作,待到嫩芽冒出后,即可通过秧盘智能传输带进入秧母田进行摆盘、覆无纺布和后期培育,秧苗在这里静静生长一个月后便可移栽。
叉车转移育秧盘到秧母田
据介绍,村育秧中心通过引进全自动育秧设备,大大节约了育秧时间和育秧成本,设备每小时可完成80亩的育秧工作,每天育秧640亩,节约成本35万元。
秧盘智能传输带正在工作
据介绍,从泡种、吹干、拌种,到覆土、播种、叠盘,再到育秧盘转移,以前需要人工操作的大部分程序,现在都机械化、自动化操作,既节约人力成本又提升了育秧质量和效率。2025年,全县近5000亩稻田所需的秧苗都在这里培育。
无人机喷洒农药防治害虫
科技的光芒不仅照亮了育秧车间,更洒向广袤的田野,浪潮正席卷丹棱春耕现场的每个角落。水稻育秧一改过去“满脚泥、一身土”的传统培育模式,农药喷洒也告别了以往的艰辛劳作。
在仁美镇,种植大户方聪采用机械化种植方式,借无人机施用农药防治病害。无人机在距秧苗2.5米的高度匀速飞行,将雾化药液均匀地喷洒在每一株秧苗上。
“以前背着药筒打药,一天下来腰酸背痛,还容易踩坏秧苗。现在10分钟就能完成20亩作业,喷得均匀还不伤苗。”方聪指着空中灵活转向的无人机兴奋地说。
这样的画面正是丹棱县全程机械化作业显著提升种植效率、大幅降低人力成本、科技赋能农业的生动缩影。近年来,在丹棱这片热土上,春耕与科技激情碰撞。目前,丹棱县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已经达到79%,农业正在迈向全程机械化高质量发展。(文/图 王方豪)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