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丹棱首个自主知识产权李新品种——“红韵李”诞生
2025-04-03 10:57:00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编辑:邓超责编:冯巧凤

  “认定编号:川认果2025006;作物种类:李;品种名称:红韵李……祖祖辈辈种李子,今年终于有了属于丹棱的新品种。”近日,在眉山市丹棱县顺龙乡青云村一组,当得知从自家果园中诞生的“红韵李”获得四川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认定委员会一致认定,成为丹棱县首个自主知识产权李新品种后,果农王玉苹喜不自胜。她小心翼翼从农技专家刘敬宗手中接过这张《四川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认定证书》,一字一句读了起来。

眉山丹棱首个自主知识产权李新品种——“红韵李”诞生_fororder_四川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认定证书(川认果2025006)

四川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认定证书

  水果新品种的诞生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从变异母株的发现,到单株提纯优选试验,再到各项指标的观察记录和对比,最终通过专家验收完成新品种认定……每一个步骤都凝聚着科研人员的心血,既充满了偶然的机遇,更蕴含着农技专家们的专业能力与不懈付出。

眉山丹棱首个自主知识产权李新品种——“红韵李”诞生_fororder_“红韵李”1

“红韵李”

  “红韵李”诞生的故事还得从9年前说起。

  “这株李子怎么和其他的不一样?”2016年7月,时任丹棱县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的刘敬宗,作为丹棱县脆红李种植技术大比武初赛评委,深入顺龙乡青云村参赛果农王玉苹的果园查看果树生长状况。其间,一株叶片宽大、鸡爪枝多、果实色泽更红润且偏大的奇异李树引起了他的注意。

眉山丹棱首个自主知识产权李新品种——“红韵李”诞生_fororder_果农与农技专家观察“红韵李”开花情况

果农与农技专家观察“红韵李”开花情况

  “这株李树确实与众不同,结的果子偏红、熟期偏早、口感纯正,收购价格比普通脆红李高。”果园主人王玉苹的一番言语更加引起了刘敬宗的重视。但作为经验丰富的农技专家,他深知“如果是变异株,还必须性状稳定,才有推广价值”的道理。

  回到单位后,刘敬宗迫不及待地与经验丰富的老同事——丹棱县水果专家文荣中分享了这一发现。为了进一步验证,文荣中当即联系了四川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授汪志辉,把发现脆红李变异株的事,详细作了介绍。

  紧接着,汪志辉带着团队,与文荣中、刘敬宗一起马不停蹄来到这片李园。经过现场测定和连续多日的观察后,汪志辉得出结论:确系脆红李变异株。

  在充分的调研后,汪志辉教授团队与丹棱县农业农村局达成共识:一起进行立项研究,为新品种打造完整的“身份证”。

眉山丹棱首个自主知识产权李新品种——“红韵李”诞生_fororder_“红韵李”2

“红韵李”

  从2016年夏天开始,新品种科研团队对变异脆红李的物候期、生育时期(始花、盛花、末花、第一次生理落果、第二次生理落果等)、不同时期果实的大小、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各种维生素、可溶性糖、抗坏血酸等指标,进行了全面的对比和检测。

  2017年,科研小组选取芽变枝组上的发育枝,以毛桃为砧木进行嫁接繁殖,培育嫁接苗170株,在四川农业大学建园,实行单株编号挂牌进行提纯优选试验。2018年,嫁接苗开始试花挂果,2019年进入盛产期。2021年,科研人员从170株嫁接树中优选50株建立采穗圃;同时,在丹棱县建立品比试验园,在多个村庄设立试点进行多点观察。

  通过长达6年的观察和记载,科研团队收集了该新品种的生物学性状、适应性、抗性、产量、品质等系列数据,成功得出其核心指标:与老品种脆红李相比,新品种成熟期提前10天—15天,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平均高1.5%—3.0%。

  “新品种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比其他李子红,丹棱又是一个韵味十足、底蕴深厚的地方,不如就叫‘红韵李’。”2023年7月27日,由四川省种子站品种审定委员会办公室组织的专家,深入丹棱县顺龙乡青云村,对脆红李变异株进行田间认定并一致通过。在认定过程中,新品种的名字也在讨论中诞生。

  2023年12月,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对“红韵李”新品种认定结果进行公示;2025年1月,四川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认定委员会正式向选育单位(四川农业大学、丹棱县农业农村局)颁发《四川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认定证书》。丹棱县首个自主知识产权李新品种就此正式诞生。

  “连续几年的科研,上百次的实地观察记录,其中的艰辛少有人知。”刘敬宗感慨地说。从发现变异株到新品种培育的几年间,“红韵李”从最初一株不起眼的变异株到如今,走出了顺龙的大山。假以时日,这些红果果也将从“一株独秀”到“漫山红韵”,成长为果农增收致富的“金果果”。(文/图 万旭)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