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图 高翔
政府工作报告 2025年展望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蓄势之年。
1月20日,四川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开幕。会议听取了省长施小琳代表省人民政府作的工作报告。报告提出了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5%以上;城镇新增就业85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2%左右;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2%,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粮食产量725亿斤以上;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等任务。并明确要重点做好9个方面工作。
目标已定,方向已明。具体如何实现?主攻方向与细分赛道在哪?哪些政策措施又关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对政府工作报告进行了梳理。
关键词:提振消费 “以旧换新”政策覆盖范围将扩大
在9个方面重点工作中,“全方位扩大内需,稳住经济大盘”放在首要位置。
对于老百姓来说,2025年又将是“买买买”优惠大的一年。2025年,四川将扩大“以旧换新”政策覆盖范围、优化补贴申领流程,提振汽车、家电、家居、电子产品等消费。
一系列吸引眼球的“新消费”也将得到鼓励。四川将在2025年鼓励支持网络定制、智能筛选等个性化消费,加快发展演艺赛事、游戏电竞、国风国潮等新业态。积极发展首发经济、冰雪经济、夜间经济和银发经济。让更多游客走进天府之国,吸引更多“头回客”和“回头客”。
消费福利有了,消费者的“腰包”也要鼓。报告同时提出,扩宽居民收入渠道,完善劳动者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推动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减负。
关键词:产业支撑 让民营企业充分享有发展机会
投资与消费并重。经济大盘由一个个实实在在的具体项目作为支撑。
在扩大有效投资方面,一些重点项目被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例如,引大济岷水利工程、红格南矿、京东方第8.6代柔性显示生产线、比亚迪半导体、通威太阳能光伏产业基地等重大产业项目。
基础设施建设依然是2025年项目支持的重点内容。基建不限于传统的建桥修路。报告提到了西宁至成都铁路、成渝高速公路扩容、成雅高速公路扩容等重大交通项目,也提到了如“人工智能平台、宽带基础网络、卫星导航、数据流通利用”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在这些重大项目中,民营企业也将有机会从中获利。报告透露出一个确切信号:“要大力放宽市场准入,坚决破除隐性壁垒,及时发布项目清单,公平保障要素资源,让民营企业充分享有发展机会。”
关键词:找准赛道 突出抓好“15+N”重点产业链
在绘制产业图谱中,四川力求精准。
哪些是四川的重点产业?报告指明了发力方向。在重点产业建圈制图/高翔强链中,报告明确了人工智能、高端能源装备、航空航天、新型显示、新能源、医药健康等“15+N”重点产业链。
优中选优。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轻纺、能源化工、先进材料、医药健康六大产业,既是四川的优势产业,也是四川构建以工业为主擎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主体支撑,构成了四川工业经济的“四梁八柱”。
报告明确,四川将持续实施六大优势产业提质倍增行动,力争2027年建成6个万亿级产业。
眼光放长远。除了当下的重点,四川也在积极抢抓新赛道,布局未来产业。新赛道提到了“人工智能、低空经济、商业航天、核医疗、氢能、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超高清视频”等产业。未来产业提到了“原子级制造产业、6G、量子科技、具身智能、脑科学和脑机接口、可控核聚变”等产业。
关键词:对外开放 恢复和开通更多国际航线
开放型经济,能给四川带来什么?
近年来,来自全球的食材涌入,让老百姓的餐桌更加丰富了。2024年,北欧的三文鱼最快48小时可以从捕捞地端上成都餐桌。2025年,四川将持续扩大优质消费品进口,打造三文鱼、榴莲等特色单品全国集散中心。
四川鼓励更多企业扩展海外市场。在“出海”方面,四川将建设国家服务出口,推动游戏、动漫、知识产权领域数字服务出海。同时,拓展跨境电商出口,推进海外仓、国际合作园区建设。
对外开放离不开通道建设。2025年,四川将恢复和开通更多国际航线,做强国际航空货运基地,推进天府国际机场二期工程前期工作,推动西部陆海新通道西线主通道贯通,提升中欧、中老班列等运行质效。
关键词:民生服务 强化“一老一小”服务保障
就业、社保、养老、教育……都是老百姓的“身边事”,关乎切身利益。
报告提出,坚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重中之重,加强对快递小哥、送餐骑手、网约车司机、自媒体从业人员等新就业群体的关心服务和权益保障,健全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新就业形态人员的社保制度。
养老将更安心。着重加强支持家庭养老的日间照护、短期托养、康复护理、助餐助浴等社会化服务。
生娃将更省心。报告提出,加大婚育休假、生育补贴等政策支持力度,发展多种托育模式,推广多子女可在幼儿园、义务教育阶段同校就读等政策,巩固提升“双减”成果,尽力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
在教育领域,四川将超常规布局急需学科专业,建立人工智能通识课程体系,鼓励国外高水平理工类大学来川合作办学。(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刘秋凤)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