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四川省什邡市水利局给什邡市人民检察院的回复函称:“截止到8月28日,刘某、赵某涉嫌违规堆放的废弃菌包已处置完毕;黄某正在清理中,预计月底完成。我局将继续跟进违规占用河道红线弃置废弃菌包的清理工作,持续开展监督,确保河湖水清岸绿。”
什邡市水利局办理的涉及河道管理的“四清”案件,为何要给当地检察院复函呢?原来,缘于该市实施的“河湖长+检察长”工作机制。
什邡市人民检察院收到在该市湔氐镇斑鸠河边有人违规堆放黄背木耳废弃菌包的案件线索后,按照“河湖长+检察长”工作机制要求,迅速向什邡市水利局提出处理此事的建议,希望加强监督,确保河湖水清岸绿。
2024年7月2日,什邡市水利局接到什邡市人民检察院的《检察建议书》后,立即指令河湖长制办公室工作人员开展复核工作;经现场图斑复核,确认该段废弃菌包堆放位置与河道红线重合;经测量,占用面积约700余平方米,菌包重量约80吨,因其体大量轻,现场堆积如山;涉嫌占用河道管理范围的当事人为商户刘某、赵某、黄某,其占用河道主要是为了方便生产经营。
7月8日,河湖办工作人员在湔氐镇人民政府,向刘某、赵某、黄某等3人开展普法宣讲,并当场下达限期整改通知书。然而,7月29日,当河湖办人员到斑鸠河边复核清理进展情况时,发现虽然经过多次协调,但上述3人仍然拒不整改。8月14日,什邡市水利局综合执法大队在进一步调查核实的基础上,依法约谈刘某、赵某、黄某,并下达行政处罚决定书,限期在8月30日前,自行对违规堆放的菌包进行清理。8月28日,执法人员再次到现场监督、指导,确保清理工作按时完成,并达到规定要求。
据了解,什邡市湔氐镇是“国家级黄背木耳生产基地”“中国黄背木耳之乡”。食用菌产业是全镇经济的主导产业和大多数村民的“摇钱树”,年种植黄背木耳达1.5亿袋,产值达11亿元。为了防止废弃的1.5亿袋菌包被乱扔乱放,进而堵塞河道沟渠、影响泄洪和灌溉,当地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做了大量工作,竭力变废为宝,让大量垃圾“化”成钱。上述3名商人堆放的废弃菌包,就是木耳种植户收购,然后转手卖给木炭生产厂家的。
什邡市水利局有关负责人表示,黄背木耳废弃菌包入水也不易腐烂,一旦被冲进河湖之内,对泄洪、灌溉的危害极大,且严重污染水环境。为此,该市将进一步加强河湖管理和助农生产服务,严防违规占用河道红线弃置废弃菌包等行为,既保证河湖水清岸绿,又助力农民增收致富。(文 易延端 杨绪民)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