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揭示了农业在一个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而要农业稳固,治水须先行。从古至今,中国的发展史,也是一部治水史。从大禹治水,到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治水,都是先治水而后催生农业和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东晋史学家常璩所著的《华阳国志》曾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正是这种写照。
近年来,四川省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聚力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把农业大省金字招牌擦得更亮,而作为农业的命脉的水无疑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治水兴川,水利先行。
2024年2月,绵阳市委、市政府提出举全市之力,打响绵阳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三年行动,正是治水兴川的新时代写照。那么,绵阳为什么这样做,做什么,怎么做?让我们来一起看一看。
为什么要干?落实“天府粮仓”建设 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绵阳农业现代化
三台县水库工程正加紧建设 摄影 郑建超
2024年2月,绵阳市政府印发《绵阳市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三年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纵观《方案》,立意高远,气势恢宏,意义非凡。那么如何看待“水利三年行动”?
从宏观层面来看,是绵阳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党“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重要指示和四川省委、省政府有关部署要求,回答“如何加快推动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这一重要问题;是绵阳市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坚持问题导向、系统治理,成片推进、以片带面,注重质效、建管并重的原则,结合城乡融合发展、环境综合整治、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重大举措。
从中观层面来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障粮食安全、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是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基础保障,也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支撑和保障。换言之,是推动绵阳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举措。
从微观层面来看,成都平原自古有“天府之国”的美称,在这片广袤富饶的平原上,四川省绵阳市积极探索绵阳水利发展的前进方向与阶段策略,深刻把握绵阳水利的痛点、堵点和难点问题,不断总结以往建设成果与建设模式的经验,持续探索真正符合新时代发展需要的水利建设模式,打造一个又一个合力建设、和谐共生的生动场景。
干什么?锚定“三百”目标 一份目标明确、重点突出的建设方案
在盐亭县,拦河大坝在施工 摄影 郑建超
据悉,《方案》以加快形成现代农田灌溉水网体系,切实提高灌溉覆盖率和保障率,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农业灌溉问题,持续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为绵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水安全保障为目的。
如何真正加快推动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的绵阳故事?《方案》锚定“三百”目标:计划投资超100亿元,恢复和新增有效灌溉面积超100万亩,惠及群众超100万人。
全市以“蓄水能力增加5928万立方米,提水能力增加4870万立方米,高效节水灌溉面积新增40万亩,有效灌溉面积达到395万亩,灌溉覆盖率达到74.15%”为行动目标,全面提质增效,打赢绵阳市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三年“大会战”。
绵阳市始终把水利建设摆在重点位置,其建设成果位于四川省乃至全国前列,在全省水利建设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此次《方案》的实施落实,更彰显了绵阳水利持续发展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绵阳片区,为水利建设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并推动四川建成保障国家重要初级产品供给的战略基地的决心。
在梓潼县,刚经过整修的水库焕然一新 摄影 郑建超
如何科学把握“三年”这一时间段,合理部署阶段性目标,真正推动绵阳水利有规划、有层次地建设?《绵阳市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三年行动方案》按照总体进度安排,将水利建设行动划分为成片示范、全面推进、巩固收尾三个阶段。
在成片示范阶段(2024年1月至2024年12月),绵阳市将全面推进完成市县两级现代水网建设规划,同时启动示范区农田水利设施管理体制机制和水权水价改革。全市预计完成投资29亿元以上,恢复和新增蓄水能力3296万立方米、恢复和新增提水能力2822万立方米,恢复和新增有效灌面39万亩,新增高效节水灌面10万亩。
2025年,绵阳市将进入全面推进阶段,全面推进示范区以外的其他片区现代化灌区建设,各园区率先实现全域灌溉。绵阳水利建设模式将发挥其模范作用,成为全区域可推行的方案,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
2026年,绵阳市将针对问题解决不彻底等薄弱环节,集中开展巩固收尾,最终形成完善的农田水利投入和建设、管理长效机制;坚持“可出可进、有进有出”原则,对项目进行动态管理,推动条件成熟的、群众迫切需要的先行列入正式项目,同时积极谋划一批储备项目,一旦成熟就纳入正式项目推进。
这一份统筹协调、科学部署的阶段性规划充分体现了绵阳市对本市水利建设实际情况的深刻把握与对水利建设前进方向、根本遵循的深入了解。三年、三阶段,逐年发展,点面结合,形成绵阳市新时代水利发展的新格局。
如何真正攻克农田灌溉供水不足、渠系不畅、管护不力等问题,努力构建互联互通的全域现代水网,助推农业现代化?《方案》给出了精准的回答:以蓄水、输水、提水、管护能力提升“四大工程”为抓手,打造浇灌良田的全域“绿色血管”。
在盐亭县,挖掘机在清理河沟淤泥 摄影 朱星烨
第一,实施蓄水能力提升工程。以“整治库塘、新建高位蓄水池”为建设指导原则,全面提升灌区蓄水能力,实施一批水库除险加固,整治一批问题塘堰,同时新建一批高位蓄水池。
第二,实施输水能力提升工程。以“渠系贯通畅通”为重点,全面提升灌区输水能力;有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按照“旱涝保收,能排能灌”要求,完善田间灌排渠网;新建、改造、疏浚一批渠(管)道,规划建设一批高效节水灌区。
第三,实施提水能力提升工程。以“问题泵站整治、建设新能源泵站”为重点,提升小区域调水效能,降低提水成本;改造一批问题泵站,新建一批新能源泵站,同时试点一批中(污)水资源化利用泵站,用于农灌和林地灌溉,实现城镇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
第四,实施管护能力提升工程。绵阳市组织落实农田水利设施管护责任主体,确保农田水利设施有人管、有钱管、管得好、可持续。在此基础上,创新管护模式,鼓励各地推行管养分离,探索专业化物业式管理、纳入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范围等方式。
绵阳游仙区蓄水池建设现场 供图 绵阳市游仙区水利局
此外,《方案》牢牢紧抓“乡村振兴”这一大目标,在“千万工程”经验的指导下,提出把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好,建成一批现代化灌区,基本实现农田水利渠系畅通、供水保障可靠、运管规范高效的现代农田灌溉水网体系;聚焦“生态工程”,提出把农村水生态环境整治好,推行污水资源化利用,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完善乡村水系治理和管理体系。
“千万工程”坚持以业为基,绵阳市在建设水利设施的同时聚力做好“土特产”文章,开发农业产业新功能、农村生态新价值,打造具有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促进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方案》是绵阳市在总结先前实践经验基础上,为水利发展提供的又一答卷。这份答卷充分彰显了绵阳水利解决水利问题、助力农业现代化、促进乡村振兴的决心。(文 戴建伟 朱星烨)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