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刻,重回18岁!
2024-05-06 10:07:13来源:人民网编辑:邓超责编:李萌

  吴喆

  2024年4月23日,晚上7点,夜幕悄悄降临。当外界的光芒渐渐隐退,发光体就会变得更加闪亮。

  在成都石室中学北湖校区,发光体汇聚,搭建起一个耀眼的舞台,一场名为“青春大讲堂·成长之路主题演讲”的活动拉开帷幕,以青春之名,共同探讨时代、青年、城市三者之间的关联。

  陈华坐在台下,一阵阵感动涌上心来,“时不时就有一种鼻子发酸、直冲头顶的感觉”。

  陈华是地地道道的成都人,因为过度熟悉,她和这座城市之间的关系更像是念叨柴米油盐酱醋茶的老夫妻,过了初恋时的心动、热恋时的炽烈,剩下的好像都是不用言说的默契。

  “很难再轻易动情,但这次,泪点有点低。”陈华破防了。

  “让我想到了自己的青春”

  说来很巧,活动举办地成都石室中学是陈华的母校。2005年,她踏入石室中学的校门,这是很多学子梦寐以求的地方。

  对于成都而言,石室中学承载着更厚重的意义。

  在天府之国成都,有两张璀璨夺目的历史名片,一张叫“李冰治水”,一张叫“文翁化蜀”。

  公元前141年,时任蜀郡太守的文翁创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地方官办学堂。从此,巴蜀大地承沐文翁教化,巴蜀学术文化勃然兴起,人才辈出。至今,石室学子都会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我有个师兄叫司马相如。”

  “我来自成都石室中学,这所学校已经2000多岁了。”2008年,陈华考入中国传媒大学,她清晰记得给同学们做自我介绍的时候,所有同学不约而同喊出了“嚯!”

  今年11月11日,石室中学将迎来2165岁生日。每年的这一天,全球各地的石室学子都会以各种方式祝福。学校门口,季羡林先生在1999年的题词“古今一校,扬辉千秋!”将再一次唤醒记忆、激起共鸣。

  “日之生矣,于彼东方。梧桐生矣,于彼凤凰。于彼石室,蜀学辉光。文翁而后,万象其昌。玉垒苍苍,锦水汤汤。德教化蜀,山高水长。”陈华默默念起了《石室颂》。

  “让我想到了他们的青春”

  2012年,陈华从中国传媒大学毕业。像所有的大学毕业生一样,做选择的时候总会伴着犹豫和彷徨。

  留在北京还是回到成都?是摆在陈华面前最重要的选择题。

  “成都很好啊,为什么不回去?”同学们的反问让陈华坚定了回成都发展的决心,“毕竟成都是我的家。”

  一转眼,陈华在媒体行业工作了快13年了,她渐渐习惯用更宏观的视角去看待整座城市的发展,也将更微观的目光投向生活在这座城市的小人物身上。

  成都大运会的故事,从欢聚时芙蓉绽放开始,到立秋日珙桐翻飞收笔。12天时间,铺展开一张关于青春、团结、友谊的画卷,也让成都、四川、中国大步走在全世界面前。

  陈华感触更多的,是关于青春的作答。

  什么是青春?

  当一个个尘封多年的赛会纪录被打破,青春是相互激励,在你追我赶中实现超越,共向未来;当运动员在失误后调整状态、坚持完赛,青春是顶得住压力,是跌倒可以再来,是尽力赢也不怕输;“蝶后”张雨霏7天摘9金,这是努力克服先天性脊柱侧弯后的破茧成蝶,此刻,青春是永不言弃,是我命由我不由天;来自36所高校的大学生志愿者奉献出热情、周到的服务,青春又变成了乐于奉献、挺膺担当。

  中国代表团女子跨栏运动员吴艳妮说:“一代年轻人的精彩表现,可以影响下一代年轻人。”在成都大运会的赛场上,来自113个国家和地区的6500名青年运动员让这个夏天写满了“无奋斗,不青春”的信念,也充斥着“成就梦想,展现自我”的愿景。

  “我不是运动员,但这场盛会,我与运动员们一起,年轻了一把!”陈华觉得,十多年的工作难免带来疲倦感,但这一次,再次感受到了冲劲。

  “让我想到了城市的青春”

  2023年11月22日,成都浸润在冬日暖阳中,85岁的杨春燕回忆起自己的青春。

  杨春燕是陈华的采访对象。1956年5月进厂,那一年,杨春燕18岁。没想到在红光厂,他一干就是42年。

  在红光厂的车间里,诞生了中国第一支黑白显像管、第一支投影显像管和第一支有电子工业“原子弹”之称的彩色显像管……印象中的红光厂,贴满了很多“第一”“首个”的标签,一句“北有首钢,南有红光”述说着厂里的高光时刻。如今,过去的红光厂已经成为成都潮流涌动的地方,很多年轻人慕名前去打卡留念。

  2023年,东郊记忆·成都国际时尚产业园迎来超900万的入园人数。这其中,外地游客和年轻游客占比过半,平均停留时间近3小时。

  “成都”打卡墙、露营生活节、经典影像展、建发·三体沉浸式艺术展、滑板公园、音乐市集……吸引着来来往往的年轻人,东郊记忆含“青”量很高。

  但这一切,只是现象。背后的逻辑,是城市抓住了年轻人的喜好和心态,以消费的便利、场景的多样、对个性的包容,形成对年轻人的超强磁力。

  过去,因为成都太过安逸舒适,诞生了“少不入川”的说法。现在,成都希望一边继续提供年轻人最在意的惬意生活,一边也在打破“少不入川”的偏见。

  有没有奋斗的平台?有没有成功的机会?有没有可能成就更好的自己?都是城市应该回答年轻人的问题。央视曾经追问“你奋斗在天府几街?”成都给出“天府12345街”的答案。

  电子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孔哲文说:“很多人以为成都的代名词是‘巴适’,这是一个误解,其实成都人在该努力的时候很努力,该拼搏的时候相当拼!”(陈华为化名)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