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民生账本,打开成都的幸福密码
2024-04-02 18:16:13来源:人民网编辑:邓超责编:蒋硕

  2024年的答卷,等待每一个成都人书写。

  2024年成都市两会,交出的城市年度答卷中,“民生题”亮点颇多。

  经济要有实力,改善民生才更有底气。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显示,处于“站二进三”路上的成都,2023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万亿元,增长6%。其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首次突破1万亿元,体现成都作为超大城市的人口和腹地优势。民生支出引人瞩目,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提升至69%,城市的“钱袋子”越来越多地向百姓美好生活需求打开。

  一边是“政府要过紧日子”,一边是民生支出逐年增长,在“收、支、增、减”的数里行间,折射着政策力度和民生温度。

  将时间线拉长,更能读懂数字背后的意义。以一般公共预算中民生支出为例,占比从2019年的65%,提升到2023年的69%。成都四年提升4个百分点,意味着更多的资金资源,投向了民生领域。

  经济蛋糕持续做大,民生支出比重提升,同向增长释放出乘数效应,吐露“时间玫瑰”的芬芳,浸润成都人的生活。

  01

  离民生更近

  2023年城市的生产生活有序恢复,两会的民生账本,也成为观察各地经济复苏和民生考量的窗口。

  诸般民生,就业为先。2023 年,我国经济仍然面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承压之下,以青年群体为主的就业牵动人心。去年5月相关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表示,青年失业率处在高位。

  帮助青年在内的社会群体就业,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成都千方百计挖掘就业资源,全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26.4万人。

  教育、医卫、体育、文化、社治等领域投入日增,换来更多学位、床位和职位。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93%,在全国率先实现长护险全龄覆盖,更加兜牢保障底线。

  02

  离民意更近

  “城,所以盛民也;民,乃城之本也”,把民生蛋糕做大、分好,最能彰显民生情怀。做大蛋糕、分配蛋糕,离不开民意的汇聚和全民的努力。

  今年两会有个创新环节,分别举行了“代表·局长面对面”和“委员·局长面对面”询问咨询活动,19个市级部门的主要负责人与代表、委员们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民生议题被这种务实高效的方式深入地讨论,不仅是两会新风的体现,也是民意汇聚的过程。两场“面对面”让代表、委员们更加知情明政,有助于他们撰写高质量议案、提案和建议,准确反映社情民意。

  刷屏亮点还有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普通人”。报告中特地提到“三个难以忘记”,指向几个普通群体,比如为了保障大运会的5.5万名党员干部,12.4万名网格员,2万余名“小青椒”志愿者;还有环卫工人、外卖小哥,以及无数默默耕耘的建设者、劳动者。

  既有丰满的群像,也有难忘的个体:跑赢“生命接力赛”的猛追湾群众,从火场中背出瘫痪老人的快递小哥,“牛肉面不要牛肉”免费吃面的爱心暗号,夜市炒面摊上坚强乐观的“90后断臂爸爸”,帮助聋哑父亲当“翻译官”的6岁小女孩……

  这些让我们难以忘记的一张张城市面孔,一个个“成都故事”,折射出城市文明之光、向善之美、奋进之志。

  成都,是2100万人的家园。2100万个追求幸福美好的分子,在与城市双向奔赴中,心手相牵、团结奋斗,迸发的磅礴伟力必将汇聚起城市前行的动能。

  03

  离目标更近

  新的一年,政府工作报告将2024年成都经济增长预期性目标设定为6%左右,这是综合考虑了各方面因素,符合各方预期,有利于更好提振信心,稳定预期。6%左右目标包含了质量、速度、效益的统一,也更好地体现了重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民生实事清单也已“上新”。所公布的十方面36件民生实事中,从吸纳应届高校毕业生来蓉留蓉就业不少于7万人到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从中小学幼儿园新增学位不少于7万个到建成镇(街道)为老服务综合体30个,从筹集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3万套(间)到建设“15分钟社区幸福生活圈”100个……聚焦的都是市民群体的身边事、操心事。

  “千头万绪的事,说到底是千家万户的事”。政府把市民的“愿望清单”作为“履职清单”,始终把群众需求作为第一选择、市民满意作为第一标准,我们生活的城市,将是更有温度、更有内涵、更有质感、更有活力的幸福之城。

  目标已经明确,方略也已定下:把科技成果转化作为科技创新“一号工程”,以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创新;把工业立市、制造强市作为实体经济发展“一号工程”,夯实发展基底;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深化改革“一号工程”,增强城市的服务力吸引力;继续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促进优质公共服务供给均衡……

  2024年的答卷,等待每一个成都人书写。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