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华师范大学大熊猫生态与保护研究团队在国际权威期刊《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发表题为“Assess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protected areas for panda conservation under future climate and land use change scenarios”的研究成果。《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是中科院JCR 分区一区、Top期刊。唐俊峰博士是论文的第一作者,张泽钧教授为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2100401)、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项目(2019QZKK05010502)和西华师范大学创新团队项目(KCXTD 2022-7)的资助。
大量研究表明,全球环境变化已经对许多大尺度上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战略(例如,自然保护区)构成了严峻挑战。其主要原因是由全球变化导致的物种分布范围的变化会使得当前保护区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有效性降低。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基于未来时期不同情景下的气候数据和土地利用数据,研究人员开始致力于预测和评估在未来全球变化背景下物种分布和在保护区在空间上的匹配性和当前自然保护区体系在未来时期的有效性。然而,尽管相对稳定的土地利用模式是保护区的一个重要特征,但这一特征是如何影响未来物种分布和保护区有效性的还从未见有相关研究。为了解决这一科学问题,张泽钧研究员带领的大熊猫生态与保护研究团队,与来自美国圣迭戈动物园的科学家一起,基于大熊猫分布数据、气候数据和土地利用数据,构建物种分布模型,评估未来时期四种不同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情景下(仅考虑气候变化、气候变化和静态土地利用、气候变化和动态土地利用、气候变化和混合土地利用)大熊猫分布范围的变化以及自然保护区对大熊猫保护的有效性。结果发现:在未来温室气体低排放情景下,静态土地利用模型所预测的适宜栖息地面积要显著高于动态模型和混合模型;中国的大熊猫保护区体系将有效地维持大熊猫的适宜栖息地。这些研究结果表明旨在改善土地利用模式的政策是抵消气候变化对大熊猫的一些负面影响的有效手段。此外,由于保护区能在未来时期能有效地维持大熊猫的适宜栖息地,建议明智地管理和扩大保护区体系,以确保大熊猫种群的恢复力。
该研究结果不仅揭示了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变化对大熊猫分布的影响,也间接证明了大熊猫栖息地内我国重大生态建设工程的显著成效,对正在展开的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文 张晋东)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