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牵头研究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四川薯类创新课题,在遂宁市安居区会龙镇“524红苕原种繁育基地”开题。这标志着鲜食甘薯抗旱及薯块抗裂技术将取得新突破。
“一年甘薯半年粮”,甘薯,也称“红薯”“红苕”。“524红苕”作为遂宁特产、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今年计划在全市20多个乡镇种植超过3.8万亩。为充分发挥科技力量,补齐红苕裂口、畸形、不耐旱等短板弱项,安居永丰绿色五二四红苕专业合作社邀请四川省农科院专家到种植核心区会龙镇唱龙村,进行鲜食甘薯抗旱及薯块抗裂技术研究示范展示实操。
基地内,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核技术研究所副研究员屈会娟等专家正在对土地进行测量分块。此次的示范地共2亩,分成42小块,每块20平方米,行距70厘米,密度为每亩5000株。在采用复合肥和有机肥的基础上,针对“524红苕”存在的问题,分别加入多种微量元素,为今后大面积推广绿色高产高效栽培红苕新技术提供依据。
屈会娟说:“我们设置了不同的肥料,包括生物菌肥、有机肥以及不同的微量元素这些成分等,用来研究各种成分对于薯块裂口的缓解效应;同时,针对当前高温干旱气候频发的特征,我们引入了新型的农林保水剂、黄腐酸钾、有机肥等新产品应用到‘524红苕’的生产中,希望可以提高‘524红苕’的抗逆耐旱对特殊气候的适应能力,从而提高品质。”
科技创新是农业绿色发展的根本动力。近年来,位于遂宁市安居区的五二四红苕专业合作社一直秉持科技创新就是生命力的理念,与四川省农科院“牵手”,组建甘薯培育实验室,自主生产脱毒种苗,解决“524红苕”品种退化的问题,通过脱毒苗实现每亩增产20%-30%。同时,合作社还建造恒温储存库,通过控制室内温度和湿度,保证红苕的有效储存;采取育苗、脱毒、种植、窖藏等系列标准化生产,“524红苕”外观、甜度、糯度、香度都比传统的红薯要高出好几倍,成为消费者追捧的餐桌“新宠”。2022年,合作社实现产值2500余万元。(文 柯云清 陈霜)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