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7日,2022成都新经济企业市(州)行——成宜专场在宜宾市举行。此次活动由成都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成都市新经济发展委员会、宜宾市经济合作和新兴产业局主办,新经济发展研究院iNED承办,成都市智能制造产业生态圈联盟协办。
据悉,本次活动以“绿色低碳共创新 区域协同促发展”为主题,聚焦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新型材料、智能网联汽车、智能装备制造等细分赛道展开,通过现场考察、产业功能区推介、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主旨演讲、绿色低碳产业链企业能力清单发布、绿色低碳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路演等形式,为成都都市圈及宜宾的新经济企业间搭建了交流合作的平台,进一步推动成宜两市绿色低碳产业链的协同发展。
区域协同 推进成宜地区“双碳”战略
2020年5月13日,成都、宜宾两市在蓉签署了《成都市人民政府宜宾市人民政府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共建跨区域合作先行示范市合作协议》。该协议的签署是为了进一步深化成宜合作,推动成宜两地协同发展,共建跨区域合作先行示范市。此次的2022成都新经济企业市(州)行之成宜专场则是两市在绿色低碳领域的又一次跨区合作。
活动中,宜宾市经济合作和新兴产业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粤港澳大湾区分局局长彭曦露围绕产业集群、便捷交通、人才支撑、要素资源等要点进行了城市推介。
成都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党组副书记、成都市新经济发展委员会副主任周洪对成都新能源和智能制造产业进行了介绍。她表示:新能源汽车是绿色低碳产业的重要组成,产业“建圈强链”行动的实施让成都新能源汽车产业跑出了“加速度”;成都将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省委“一干多支”发展战略为引领,深化区域合作,通过发挥成宜两市双方产业优势,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强链、赋能”。
此外,首份《成宜绿色低碳产业链企业能力清单》也在活动上正式发布,进一步展示了成都、宜宾和德眉资在绿色低碳产业领域的产品和能力。本次清单围绕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新型材料、智能网联汽车、智能装备制造等细分赛道,按照产品、解决方案、产业转型、服务的类别收集成都市、成都都市圈(德阳市、眉山市、资阳市)以及宜宾市的企业能力清单共计145条,其中产品82条、解决方案33条、产业转型24条、服务6条。
企业合作 打牢成宜两市建圈强链地基
企业是经济发展的主体,也是产业链上的基本单元,推动绿色经济发展与打造绿色低碳的产业链需要依靠与之相关的绿色低碳企业。2021年12月10日,成都市产业建圈强链工作领导小组召开第一次会议时,明确提出成都将在新能源汽车、绿色低碳等20个重点产业发力。“建圈强链”行动不仅要推动政府重点支持与市场化机制并重,还要提升链主及龙头企业对产业链的整合力、供应链的带动力和创新链的溢出力,以打造一批具有比较竞争优势、“根植性”和国际竞争力强、绿色低碳可持续的重点产业集群。
四川省智能制造专委会专家、成都市智能制造产业生态联盟专委会专家、中国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认证评估师张衡,围绕《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模型国家标准解读》,深度解析制造业企业应如何规划自身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发展路径,推动“双碳”目标达成。
在“跨区建圈强链对对碰”环节,基于产业链协同、优势互补的合作逻辑,邀请了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清洁能源等领域成宜两地共计6家企业结对互学,分享探讨。
在智能制造项目展示环节,围绕汽车智能化柔性化制造、智能轨道产业发展等领域成果,四川省中车铁投轨道交通有限公司制造中心主任鲁光伍和四川成焊宝玛焊接装备工程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朱品朝分别做了主旨分享,探讨轨道交通现状及未来合作共赢策略。
在新能源汽车项目展示环节,围绕数字技术赋能中小企业智能造转型,宜宾凯翼汽车有限公司规划发展部部长熊敏从产品矩阵、品牌战略等角度出发,梳理了公司未来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方向,成都普朗克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张宇分享了中小型智能制造企业顶层规划与实践案例,旨在为制造行业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解决方案。
在清洁能源项目展示环节,川开电气有限公司智慧能源研究院研发工程师刘海涛和四川蔚宇电气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邓斌勇围绕智能充配电产品研发及应用场景建设等方面,展示了企业在数字能源创新、绿色低碳转型等领域的实践成果,共同探讨双方在绿色转型进程中的经验及企业发展范式。
此次成宜两地的企业合作承袭了之前的“研发设计在成都、转化生产在宜宾”“总部在成都、基地在宜宾”“上游在宜宾、下游在成都”的产业互动模式。
活动期间,嘉宾们还参观了宜宾三江新区东部产业园的1家企业、1间产业园和1座能源港,包括占地973亩、投资53亿元,拥有“冲、焊、涂、总”四大工艺,获批年产能15万台、实际每年可生产25万台的凯翼汽车宜宾工厂,全国首座集光伏发电、储能应用、充换电、低碳交通换乘为一体的宜宾东部产业园能源港和作为区域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落地载体的成宜装备制造产业园。此外,在企业对接交流环节中,成都都市圈的相关部门与宜宾市各地政府部门、新经济企业和服务机构开展了以绿色低碳为主题的面对面供需对接。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李艳玲 图片 活动方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