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由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和什邡市政府共同主办的李冰诞辰纪念活动暨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都江堰系统)“朱李火堰遗址”揭碑仪式在什邡举行。来自四川省水利厅、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和什邡本地的专家学者共同见证朱李火堰正式进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目录这一历史性时刻。
揭碑仪式现场 供图 什邡市委宣传部
位于什邡市洛水镇的李冰陵园,是一处古朴凝重、富有秦汉风格的建筑群。李冰雕像在群山环绕中,巍然挺立。
9时30分,纪念队伍在李冰纪念广场整齐列阵。随着汇水仪式开启,纪念活动正式拉开序幕。伴着悠扬的古乐,全体人员向李冰虔诚致敬,敬献鲜花。
9时50分,全场恭敬肃立,什邡本地文化学者郭辉图恭读祭文。祭文字字句句,颂扬着李冰的丰功伟绩,表达了43万什邡儿女弘扬李冰精神,传承中华文明,凝心聚力,砥砺奋进,全力争创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冲刺全国百强县,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什邡特色的现代化之路的雄壮豪情。
随后,全体人员还前往世界灌溉工程(都江堰系统)“朱李火堰遗址”,参观这处李冰在世修建的最后一座伟大的水利工程,并进行揭碑仪式。随着一块刻有“朱李火堰”的石碑揭幕,标志着朱李火堰正式进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目录。
朱李火堰位于什邡高景关,系李冰为治理古蜀水患而修建的“导洛通山”水利工程的一部分,包括朱堰、李堰和火堰。
据什邡市博物馆馆长杨剑介绍,四川有两条大的水系,一条是岷江水系,一条是沱江水系。2200多年前,李冰完成都江堰工程后,到什邡高景关,在此“导洛通山”,治理沱江水患,后因积劳成疾,长眠于什邡。在此地,李冰留下了最后的治水遗作——朱李火堰。在什邡,后城治、礼斗峰、升仙台、大王庙、川主庙、大鹏寺等大量历史遗迹都是人们缅怀纪念李冰功绩的历史明证。从此,朱李火堰和都江堰一道,惠泽川西平原,造就了水旱由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
什邡市相关负责人表示,李冰领导、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朱李火堰两大水利工程所折射出的“道法自然”的科学理念以及“天人合一”的生态思想,无疑为当今世界治理洪涝灾害和利用水资源提供了典范的历史资源和哲学智慧。一直以来,什邡高度重视李冰文化的保护传承,重建了李冰陵园,建设李冰广场、高景关李冰导洛通山遗址公园、李冰纪念馆、峰顶山李冰文化旅游步道等多项工程,让古人的智慧与精神在现代社会继续焕发生机。
据悉,什邡将立足李冰文化生态旅游区的李冰文化和章洛山水两大特色资源要素,充分发挥古蜀旅游资源的感染力、绿色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同时,将科学开发李冰陵、后城治、朱李火堰以及杨村古镇,逐步构建李冰文化生态旅游区的生态旅游品牌体系,打造全国研学旅游示范基地。(文 张世浩)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