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地铁列车图。成都轨道集团供图
提起成都,它的闲适慢生活与美食常常被人津津乐道。一句“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让成都成为无数年轻人心中向往的城市。
近年来,越来越多人才选择留在成都,成都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约700万“蓉漂”在这里定居、发展。
对于不少刚到成都的“蓉漂”来说,住在地铁的起点站或终点站,是一个性价比较高的选择。住在看似远离中心城区的“最后一站”附近,既能享有较为舒适的生活,也能享受便捷的交通出行。
因此,这些“最后一站”,成为不少“蓉漂”在城市扎根的起点,也成为他们梦想启航的地方。
地铁周边城市风光。成都轨道集团供图
从犀浦出发,她“解锁”了成都
2020年9月,高中毕业的洪一一背着书包、拉着行李箱,踏出了她远离家乡的第一步。
西华大学——是洪一一梦想启航的地方,而成都地铁2号线的最后一站犀浦站,也成了她认识成都的第一站。
最初的一年,犀浦夜市、西华夜市成为她深入体验成都的美食、慢生活的首选。下午放学,相约同学,准时出现在各色美食前,听着地道的四川口音,感受着属于成都人的热情与悠闲。
“在大学的两年,虽然没完全认识成都,但成都的大小景点我全逛了一遍。”洪一一说,每到周末时,她都会约三五个同学,一块儿到春熙路、宽窄巷子、武侯祠、杜甫草堂等成都市内景点游玩,从犀浦站出发,她和小伙伴渐渐“解锁”了成都。
除了地铁2号线,有轨电车也是她出行的重点选项。
大二开始,洪一一进入一家公司兼职,为了省钱、方便,她每天都坐有轨电车到公司。
和洪一一一样,在这个片区读书的学生,对于2号线和有轨电车都有着独特的感情。它们同其他成都轨道交通线路一起,承载着外地学子对成都、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也一次次载着他们驶向充满新奇的人生旅途。
2020年底,6号线和其他4条新线的开通,让洪一一的“解锁”计划有了更多选择。看着自己求学的城市交通更加便捷,生活更加舒适,她发自内心地感到高兴。“生活在成都,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万盛,有她在成都的第一个家
对于28岁的静兰来说,成都地铁4号线的最后一站万盛,是她落地成都的第一个家。
2012年,憧憬着象牙塔中的生活,静兰从河北老家独自一人来到成都求学。静兰说,经过4年的大学生活,她彻底爱上了成都。于是,2016年大学毕业后的静兰,选择留在成都。
经历过刚毕业时找房的心酸,也感受过这座城市的善意。2019年,已经对成都“了如指掌”的静兰和老公结婚时,把选择婚房的目光锁定在万盛站附近。
“最初考虑买房时,我们把目标瞄准了龙泉驿、双流、温江、新都等区域。”经过综合对比和研判,他们最终选择在万盛站附近定居。静兰说,选择这边不仅看中地铁4号线的便捷,也看中位置靠近大学城,周边配套齐全,“生活在‘金温江’,下班后还能享受恬静的绿色生活,让工作之余还能有生活的气息。”
现在的静兰,上班地点在东门大桥附近,每天早晨6点40准时起床,洗漱、吃完早饭后,7点20分准时出门赶地铁。静兰说,自己每天都会卡在刚好的时间,坐车、换乘,确保自己能准时到达公司。
当下的成都生活,对于静兰来说,一切都正如她所想,安家在成都温江,不仅环境优美、交通便捷,且周边发展迅速,对于未来她充满信心。
在韦家碾,找到老家的感觉
“比较有市井气息,生活氛围很浓厚,跟在老家的感觉很像。”今年35岁的智勇,最近刚刚从地铁1号线韦家碾站附近搬离。近二十年的“蓉漂”生涯,让他见证了成都的发展,也让成都也见证了他的拼搏。
2008年,怀揣着对未来的期待,智勇从老家来到成都发展。彼时的成都三环外还能看见郁郁葱葱的田地,天府新区还是一片百业待兴的沃土。“出行全靠公交车,不然就只能骑车。打车到三环路,师傅都要收空返费。”
智勇回忆起成都的变化,用“仿佛只在眨眼间”来形容。真的“仿佛只在眨眼间”,成都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一条条轨道线路密集开通。
智勇还清晰地记得,2010年,成都迎来首条地铁线路的开通,电视里、广播里、人们兴奋的表情里,写满了这座城市对地铁开通的喜悦。
随后,2号线、3号线等一条条线路陆续始发,成都的轨道交通线路,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成都的城市边界也由智勇印象中的二环路、三环路,变成了如今的1号线科学城站、2号线龙泉驿站……
2021年,智勇因个人原因,离开成都,到沿海城市谋求新的发展。然而只呆了半年,他选择再次回到成都。智勇说,在成都,才能找到家的感觉。
如智勇所言,成都这座人口约2100万的城市,早已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成都轨道交通伴随城市共同成长,不仅为城市出行带来便利,守护市民安全出行,也为城市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在奔赴未来的旅途上,地铁时刻守护“蓉漂”安心出行,为每一个梦想护航。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