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四川消息:“滴……”地铁闸机上方人脸识别系统与市民面部迅速比对后,闸机通道立即打开,市民随即进入闸道……戴着口罩刷脸乘坐地铁,成为疫情防控期间不少市民地铁出行的首要选择,而“刷脸”进站也是成都轨道集团推进智慧服务的日常应用场景。
作为城市运行的关键环节和重点场景,成都轨道集团主动融入“智慧蓉城”建设,加速智慧交通步伐,在国内率先推出智慧乘客服务平台(智慧票务、智慧安检、智慧测温),也是目前全国唯一一个在全线网范围内所有闸机一次性上线人脸识别功能的城市地铁。该系统上线后,实现“一脸通行”“一秒响应”,提升了地铁出行的便捷程度,推进了智慧防疫的交通场景应用,筑牢了市民安全便捷出行“第一防线”。
成都轨道集团将紧扣智慧城市建设需求,聚力发展智慧交通,稳步构建智慧化、智能化智慧城轨“中枢大脑”,推动实现安全运行态势“一屏全观”、安全运行调度“一网统管”、安全风险处置“一键响应”、综合管控“全程可溯”,提升市民获得感和城市安全韧性,助力超大城市的精细化治理。
成都地铁智慧票务(人脸识别)场景 供图 成都轨道集团
全国率先 国内唯一 在全线网闸机实施人脸识别功能
成都轨道智慧乘客服务平台包括智慧票务(人脸识别)、智慧安检和智慧测温,是成都市政府下达的2021年重点任务之一。该系统是国内迄今为止应用规模最大、集成度最高、产品序列最完整的“智慧城轨”一体化综合性项目。2021年9月1日,成都地铁在已开通运营的12条地铁线路,287座地铁车站全面上线人脸识别过闸功能,成为全国唯一在全线网范围内所有闸机一次性全面上线该功能的城市地铁。截至目前,该项目已累计服务乘客超过2000万人次,为推动轨道营城、创新交通出行方式、实现智慧化运营管理、提升便民利民服务水平提供了技术支撑。
智慧安检则可通过AI判图、智能检测、智能告警等技术,快速甄别、排查可疑风险,实现“一秒告警、一秒联动”,智慧测温可实现无感测温全覆盖,如出现体温异常情况则“一秒推送、一秒复测”。为应对突发情况,该系统建立了“一秒响应、平战结合”的应急联动机制,运营人员可根据防疫要求,一秒启动防疫应急机制,以科技手段全面保障防疫安全。
成都地铁智慧安检场景 供图 成都轨道集团
试点智慧车站建设 为乘客提供精准服务
为进一步提升乘客出行体验,快速、精准解决乘客出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成都轨道集团大力推行智慧车站建设,在1号线、9号线、18号线的三线换乘站孵化园站试点打造“智慧车站”,上线集智能客服中心、智能导乘屏、多媒体站台屏、智慧边门、智能售票机等功能于一体的多项智慧化乘客服务功能。
智能导乘系统新增动态信息发布、信息切换显示、快捷导航、语音及触摸交互等功能。为解决乘客多样化需求,智能导乘系统与多媒体站台屏不仅实时呈现运营服务及结束时间、进出站引导、气温天气、站内设施、线网客流状态、车站周边服务等多元内容,还为乘客提供“一站式”自助客服的“一键交互”功能。
通过该系统的运用,可实现乘客从进站到候车的高效引导和自助服务,带给乘客更舒适、更智慧的出行体验,有效提升乘客乘坐轨道交通的便捷度和幸福感。
成都地铁智慧安检场景 供图 成都轨道集团
全面融入建设 推动实现智慧运营
当前,成都以“智慧蓉城”建设为牵引,加快打造智慧防疫、智慧交通等应用场景,搭建实时感知、全域覆盖的城市运行生命体征体系。抢抓智慧交通发展机遇,成都轨道集团在行业内率先制定《智慧城轨发展纲要及行动计划》,从智慧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总体目标、五年实施计划,智慧乘客服务、智能运维安全、智慧网络管理等18个示范项目进行规划及部署。随着示范项目的全面深入推进,成都轨道交通已初步建成智慧线网管理体系。
推动新技术与交通深度融合,成都轨道集团将全力做好智慧城轨顶层规划,探索智慧城轨新场景,构建轨道交通线网指挥平台,形成城市轨道交通智慧大脑,通过数据上下融合左右贯通,稳步实现安全运行态势“一屏全观”、安全运行调度“一网统管”、安全风险处置“一键响应”、综合管控“全程可溯”;以数据资源赋能轨道交通,构建轨道交通数据中心,统筹分散的系统设备和建设资源,节省建设运维成本,为信息化和数字化转型提供集约化硬件资源基础。
当前,成都地铁严格落实疫情防控要求,持续以智慧出行助力科学防控,加大无接触、无感化智慧乘客服务平台的推广应用,加强乘客智慧出行引导服务;同时,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手段,持续强化数据资源赋能交通发展,不断营造智慧交通新场景,为乘客提供多元化、多样化的智慧出行服务,让乘客地铁出行更安全、更便捷、更高效。(文 刘颖锋)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