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生态环境局举行“看媒体触角拨动成都生态文明传播”主题沙龙活动
2021-12-19 16:12:59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编辑:唐浩博责编:胡晓萌

  国际在线四川消息:12月16日,成都市生态环境局举行“看媒体触角拨动成都生态文明传播”主题沙龙活动。一场围绕如何加强新时期成都生态环境宣传工作的深度讨论,在成都市桂溪公园展开。

成都市生态环境局举行“看媒体触角拨动成都生态文明传播”主题沙龙活动_fororder_活动现场--供图--成都市生态环境局-(2)

活动现场 供图 成都市生态环境局

  窗外,一眼望去,是桂溪生态公园的湖光绿韵;窗内,浓郁咖啡香萦绕下,成都市生态环境局与中央、省、市级媒体的交流逐渐升温——迈入新阶段、融入新格局,新时期的成都生态环境宣传工作可以有哪些创新突破?要如何抓住融媒体改革的东风,打造全媒体宣传矩阵,形成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舆论氛围?2个多小时中,“看媒体触角拨动成都生态文明传播”主题沙龙气氛热烈,针对当前生态环境宣传工作新要求,政府部门与媒体开诚布公,打开了话匣子。

  成都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军出席活动并发言。成都市生态环境局二级巡视员孙勤怀主持活动。张军首先对媒体长期以来对成都环保事业的关心、关注和支持表示感谢。接着,他介绍了目前开展的工作情况和下一步的打算。“全市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各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和明显成效,为‘十四五’开局打下了良好的生态基础。”张军说道。

  张军指出,当前,在“双碳”战略下,成都迎来推进生态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新课题。接下来,成都将从能源、交通、建筑、工业四大领域出发,实现减污降碳协同生效。“我们希望媒体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多给予关注和建议,讲好成都生态环境故事,在做好正面宣传的同时,做好监督,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营造人人重视环保、人人关心环保、人人参与环保的舆论氛围。”张军说。

  成都市委宣传部相关业务负责人认为,近几年,成都通过铁腕治霾、重拳治水、全域增绿,实现生态环境的根本变化,让市民能切实感受到蓝天变多了,河湖变清了,甚至,在城市能够越来越常和雪山“相遇”。“雪山下的公园城市”也成为成都最闪耀的名片。城市美誉度与市民幸福感不断增强的背后,有全市各级各部门的久久为功,也有媒体的大力支持。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是成都市委、市政府着力抓好的中心工作之一。为此,各级媒体也发挥自身优势,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传报道,希望大家一如既往,驰而不息为成都生态环境发声,也希望成都市生态环境局充分发挥牵头抓总的作用,构建大环保战线宣传格局。

  在互动交流环节,各媒体围绕成都市生态文明建设宣传工作建言献策,纷纷抛出金点子。

  每日经济新闻编委官远星提议:“我们可以从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的角度,挖掘产业的绿色转型做法,体现城市的高质量发展,将绿色发展理念与经济工作报道有机结合。”

  新华网四川频道总经理侯大伟建议:“要更加注重数字化传播、可视化传播,加强各业务处室间对接沟通的同时,做好外宣工作。”

  国际在线四川频道副总编辑刘江建议:“可以在线上多增加国际化表达,通过线下多增加国际化的沉浸式体验,把城市的美推荐传播出去。”

  中国日报川渝总部主任李渝建议:“可以借助主流媒体,搭建辐射全球的传播体系,并充分利用主题外宣契机,抓住国际传播的好机会,提高国际知名度。”

  人民网四川频道编辑部主任高红霞建议:“要抓住成都的特色亮点和关注热点进行宣传报道,通过打造绿色学校、绿色企业、绿色社区等活动,营造全民参与环保的良好氛围。”

  成都电视台一套总监杨永茂建议,可以通过评选绿色市民、绿色企业等形式,突出环境保护的共建共治共享。成都传媒集团副总编李刚说道:“生态文明建设宣传需用好融媒体工具,多种形式、多种维度来开展。”成都日报要闻部主任王晋升认为,当前的生态环境报道要有大格局思维,一方面结合“双碳”、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大国家战略,一方面也要着眼细节,从小切口延伸思考,探索背后的生态逻辑。成都商报时政要闻中心副主任郑然说道:“红星新闻将继续配合成都市生态环境局在三大战役、环城生态圈建设、碳达峰碳中和等方面做好宣传,策划更多反映成都生态建设成效的新闻作品。”

  最后,成都市生态环境局二级巡视员孙勤怀表示,将研究落实意见建议,希望各媒体今后能继续为成都生态环境工作建言献策,进一步提升成都的城市形象,共同推动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迈入新阶段。(文 刘颖锋)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