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2日一大早,资阳市乐至县大佛镇双堰塘村党总支书记吕堂就招呼村里合作社的农机操作手在田间地头忙碌起来,为即将到来的大春生产做好准备。
吕堂(左)与农机操作手交流 摄影 周媛
“村里组织我们进行技术培训,拿到证件后,现在我已经能够熟练地操作多种农机,在合作社上班,每天的工资在300元左右,还是很可观的。”大佛镇大堰社区居民袁冒路介绍道。
像袁冒路这样摇身一变成为农机手的村(居)民,在当地还有不少,而为他们提供岗位的地方,则是双堰塘村成立的乐至县双红农业专业合作社。
过去的双堰塘村因缺少致富产业,种植结构单一,村集体经济薄弱,群众收入偏低。为解决这一难题,2021年,在吕堂的建议下,经过村“两委”班子商议和充分征询群众意见后,该村立足村情,积极探索产业新模式,成立专业合作社。
吕堂走访村民 摄影 周媛
“为了解决劳动力不足的问题,我们成立了双红农业专业合作社,主要通过购进农机,进行社会化服务,壮大村集体经济。”吕堂说,增加村民的收入就是成立双农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老百姓以土地入股,种植粮油作物,实现年终分红。
经过三年的发展,如今,合作社的农业机械已由当初单一的旋耕机、播种机增加到现在的联合收割机、插秧机、打米机、烘干机等各类设备20余台。这些设备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还为村集体经济带来可观的收益,也为本村提供就地务工岗位20余个,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加入合作社的村民也达到70余户。
据了解,2024年,双堰塘村通过农机社会化,服务周边3个乡镇,服务面积超过3000亩,实现收入60万余元,纯收入15万元。
此外,吕堂还积极带领村干部布局农产品加工产业,购进大米、菜籽油、红薯淀粉等加工设备,并计划申请商标,对农产品进行包装销售,提高农产品附加值;通过与农户签订加盟协议,统一粮食作物种类,进行机播机收,带动农户240余户,耕种土地750余亩,实现户均增产增收1500余元。
“经过几年的发展,村上的产业布局已基本成型。接下来,我们还将通过与业主沟通交流,对农产品进行加工,打造生态品牌。”吕堂表示,将继续当好致富带头人,助力乡村振兴。(文 谢义 何宇峰)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