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经济总量持续扩大 综合实力再上台阶
2022-05-09 08:40:32来源:四川日报编辑:邓超责编:郑建超

  五年跨越,全省经济大盘整体呈现出怎样的发展态势?5月8日,省统计局发布报告对此进行梳理分析。

  看总量

  分析显示,四川地区生产总值(GDP)持续扩大,连续迈上两个万亿元台阶。2018年超过4万亿元,达42902.1亿元;2021年突破5万亿元,达53850.8亿元,成为继广东、江苏、山东、浙江、河南之后,全国第6个、西部首个GDP总量迈上5万亿元台阶的省份;GDP年平均增量约4100亿元,相当于2001年四川全年的GDP总量。占全国的比重由2016年的4.4%提高到2021年的4.7%,提高0.3个百分点;占西部的比重由2016年的21.9%提高到2021年的22.5%,提高0.6个百分点。

  看速度

  四川地区生产总值实现稳健增长,2017年比上年增长8.1%,2018年比上年增长8.0%,2019年比上年增长7.4%。新常态下,经济逐步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和韧性不断增强。虽然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但2020年四川经济率先恢复,实现增长3.8%。2016年至2021年,四川GDP年均增长7.1%,比全国高1.1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4%,比GDP增速快0.3个百分点。现代服务业发展势头迅猛,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23.2%,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14.8%。

  看产业

  伴随“强工业”和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发展政策措施落地,全省工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制造业占工业比重保持在80%以上。数字经济表现抢眼,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18年的4.8%提升到2021年的7.5%,提高2.7个百分点。四川三次产业结构从2016 年的 11.8∶40.6∶47.6 调整为2021年的10.5∶37.0∶52.5,非农产业比重从2016年的88.2%提高到2021年的89.5%。同时,四川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高质量发展为根本,主动引导和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服务业成为经济发展新引擎,经济增长实现从主要依靠工业带动转为工业和服务业“双轮驱动”。2018年,四川服务业增加值突破2万亿元,2021年达28287.6亿元,年均增长8.0%,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3个百分点。2016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7.6%,2017年占比首次突破50%,占据四川经济“半壁江山”,至2021年达52.5%。

  看布局

  区域经济呈现高效协同联动、中心城市带动增强、增长极点加快形成的态势。2021年,成都GDP总量近2万亿元,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居第3位,绵阳、宜宾两市的GDP总量超3000亿元,泸州、德阳、乐山、南充、达州5市的GDP总量超2000亿元,自贡、攀枝花、广元、遂宁、内江、眉山、广安、凉山8市州的GDP总量超1000亿元,与2016年仅成都过万亿元、11个市州过千亿元的局面相比,协同发展成效显著;2021年,绵阳、宜宾等7个区域中心城市GDP平均增长8.4%,比全省高0.2个百分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卓有成效,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加快。2021年,成都平原经济区GDP总量达32927.78亿元,增长8.5%;川南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攀西经济区、川西北生态示范区竞相发展,其中川南经济区近六年增速连续稳居全省首位,持续高于全省0.5个百分点左右,2021年占全省比重达16.3%。县域经济活力不断增强,GDP过百亿元的县(市、区)由2016年的107个发展到2021年的125个,其中GDP总量超过500亿元的新增15个,超过200亿元的新增34个。

  看效益

  四川人均GDP不断攀升,总量连迈两个台阶,增速平稳较快。2018年迈上5万元台阶,2021年迈上6万元台阶,达64326元,接近1万美元,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9.4%,比2016年提高4.5个百分点,发展更加惠及人民。成都、自贡、攀枝花、德阳、绵阳、乐山、宜宾的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其中成都、攀枝花人均GDP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地区人均GDP差异系数由2016年的0.32降至2021年的0.298,区域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全省全员劳动生产率稳步提升,预计由2016年的71158元/人提高到2021年的112960元/人,成都、自贡等7市水平超过全省。

  看活力

  四川市场体制改革不断深入,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民营经济迈入健康发展快车道,总量规模不断扩张。2016年,四川民营经济增加值为18524亿元,2021年增加到29375亿元,年均增长6.9%,对GDP增长的年均贡献率达54.5%,已成为全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从市场主体看,民营经济市场主体蓬勃生长,市场活力持续释放。截至2021年末,全省民营经济市场主体达751.6万户,占市场主体总量的97.4%。(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彧希)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