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浦发现成都平原春秋时期最大规模墓地
2021-08-26 10:01:09来源:华西都市报编辑:邓超责编:胡晓萌

犀浦发现成都平原春秋时期最大规模墓地

墓葬中出土大量柳叶形剑,体现了古蜀亦农亦兵的社会组织形式

(中首)犀浦发现成都平原春秋时期最大规模墓地

周代遗址——犀园村遗址航拍图。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中首)犀浦发现成都平原春秋时期最大规模墓地

出土文物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戴竺芯

  8月25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外发布,在成都市郫都区犀浦街道发现一处周代遗址——犀园村遗址,该遗址是成都平原少有的从西周中晚期至春秋时期连续发展的遗址,主要分为西周聚落和春秋墓地两个发展阶段,其中春秋墓地是目前成都平原发现的同时期规模最大的墓地。

  据了解,犀园村遗址的发现对成都平原周代文化细化时间维度、复原历史文化面貌、重现社会组织形式、揭示丧葬习俗等具有重要意义,是研究古蜀文化不可多得的材料。

  犀园村遗址

  可分为两大阶段

  据发掘现场负责人熊谯乔介绍,2020年10月,为配合郫都区犀方路小学建设项目的建设,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会同郫都区文物保护所进行了文物勘探,发现一处先秦时期的聚落遗址。2021年3月至今,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对该遗址进行了详勘和抢救性发掘,确认遗址面积约3000平方米,证实为西周中晚期至春秋时期的遗址。

  据了解,在此次抢救性发掘中,发现了丰富的遗迹现象并出土了大量遗物。共清理出西周和春秋时期的墓葬80余座、房址10余座、灰坑60余个、灰沟3条、窑1座、灶1座等,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玉石器、陶器等遗物,青铜器主要有剑、鐁、带钩、印章、敦等,其中柳叶形剑、印章等都是典型的蜀文化器物。

  熊谯乔表示,从遗迹和遗物来看,犀园村遗址可分为两大阶段:第一阶段是西周中晚期,该阶段的遗迹为大量的房址、灰坑、窑址、灶等生活类遗迹以及少量的墓葬,遗物主要为罐、瓮、盆等生活类陶器,说明该遗址在这一阶段是作为居住址使用的;第二阶段为春秋时期,该阶段的遗迹为大量的墓葬以及少量的灰坑、灰沟等,遗物主要是随葬用的青铜剑、磨石以及陶罐等,说明该遗址在这一阶段主要是作为墓地使用。

  出土大量春秋时期陶器

  填补成都平原考古空白

  据了解,犀园村遗址发现了大量西周时期的建筑遗存,主要分为基槽式建筑和柱洞式建筑。同时发现了可合围建筑15座,一些柱洞内埋藏有钻孔的卜甲,基槽内放置了完整的陶罐。大规模的建筑群和特殊的奠基行为表明该聚落等级应该不低,应该是一处中心性聚落址。“根据遗留下来的残垣断壁,我们可以想象当时该聚落鳞次栉比、人声鼎沸的盛况。”熊谯乔说。

  到了春秋时期,犀园村遗址主要作为公共墓地使用。墓葬中出土了大量柳叶形剑,体现了古蜀亦农亦兵的社会组织形式。柳叶形剑器形小巧、造型古朴,是最具蜀地特色的武器。

  这批墓葬中还出土了大量春秋时期的陶器。陶器是考古发掘中最常见的遗物,具有数量大、演变快、文化间差异大的特征,对于考古学分期断代和文化间比较具有重要意义。在以往成都平原的先秦遗址中,春秋时期的遗址发现较少,出土的陶器也不丰富。此次发掘出土了大量可复原的陶器,有罐、盏、豆、器盖等,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质和时代特征,填补了成都平原春秋时期考古学文化的空白。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大小,犀园村遗址的墓葬中均发现了随葬鹿骨的葬俗,随葬部位主要是肢骨,另有少量的下颌骨和脊椎骨。各墓随葬鹿骨数量不一,多则十余件,少则仅一件。鹿在古蜀社会中具有财富象征和祭祀意义,大量鹿骨的发现反映了当时狩猎业的发达,表现出狩猎在古蜀人的生产和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非常重要

  可作为成都平原春秋墓葬的标尺

  “犀园村遗址的主体年代为周代,历时性长,是成都平原少有跨越西周、东周的先秦遗址。”熊谯乔说,“从目前抢救性发掘的成果看,该遗址是郫都区乃至成都平原一处非常重要的先秦时期遗址。”

  “此前成都平原发掘过上千座东周墓葬,但绝大多数都是战国墓葬,可以明确断定为春秋墓葬的屈指可数。犀园村遗址发现了大量春秋时期墓葬,层位关系清楚,出土遗物丰富,可以作为成都平原春秋墓葬的标尺,对于研究春秋时期的考古学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该墓地排列有序,朝向统一,显然经过精心规划,表明该区域是一处重要的公共墓地,对于深入研究成都平原古蜀先民的丧葬习俗、礼仪制度等都有重要意义。”熊谯乔说。

  熊谯乔认为,该聚落在西周时期为居住址,东周时期为墓地,这种历时性的变化正是探讨聚落变迁及背后动因的绝佳材料,对于分析和研究古蜀聚落的社会结构和文化变迁提供了重要的范本。

  由于文献记载的匮乏,考古工作对于成都乃至四川历史的构建具有非比寻常的意义。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次次考古发现,将古蜀文明从起源走向繁荣的过程清晰地呈现出来。以成都平原史前城址群为代表的宝墩文化,以三星堆遗址为代表的三星堆文化,以十二桥遗址、金沙遗址为代表的十二桥文化,以商业街船棺葬、新都马家木椁墓、双元村墓地等为代表的晚期蜀文化考古发现,勾勒出古蜀文明长达2000年的发展脉络。

  从目前考古材料看,古蜀文化的发展经历了宝墩文化、三星堆文化、十二桥文化、晚期蜀文化四个阶段。

  熊谯乔介绍,该遗址正好处在以宝墩遗址、三星堆遗址和金沙遗址等为代表的早期蜀文化向以商业街船棺葬、新都马家木椁墓、双元村墓地等为代表的晚期蜀文化过渡的关键节点上,为建构和完善成都平原先秦考古学文化的时空框架提供了重要材料,有助于深入探讨十二桥文化、新一村文化相互间的演变关系。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