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多国际顶级体育赛事纷至沓来 成都到底有啥魅力?
2020-11-20 09:46:36来源:成都商报编辑:冯巧凤责编:胡晓萌

  2021年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2022年第56届世界乒乓球团体锦标赛、2023年第18届男足亚洲杯、2025年第12届世界运动会……成都近年来在国际大型体育赛事申办方面捷报频传。高水平的国际赛事体系、高标准的体育场馆布局、高增长的体育产业规模,为成都推进世界赛事名城的建设提供了坚实基础。

  “举办国际体育赛事、打造自主IP赛事、以有影响力的职业赛事来引领国内体育赛事、普及市民能够参与的草根赛事,这四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将这四个方面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就能形成名副其实的赛事名城!”中国足协执委、成都足协主席辜建明对记者总结了他心目中赛事名城的标准。

  举办国际体育赛事

  宣传城市、营销城市最立竿见影的手段之一

  多年来,辜建明为成都争取多个有影响力的国际足球赛事举办权出了很多力,在他看来,举办国际体育赛事起到了宣传成都这座城市的作用,是打造国际大都市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对于宣传城市、营销城市来说,举办国际体育赛事是最立竿见影的手段之一。可以提高城市的知名度,提高城市的国际化程度。”

  对于成都在这些重大国际赛事中的申办成功,辜建明认为最重要的是成都有足球底蕴,有丰富的国际、国内办赛经验,深得国际足联、亚足联和中国足协的信任。“上级部门的支持以及硬件条件也是我们的后盾和底气。”

  为何屡获重大体育赛事举办权?

  成都有着一流办赛条件以及前瞻性的眼光

  2022年,成都将举办第56届世界乒乓球团体锦标赛。在国际乒联来蓉考察时,国际乒联市场营销主管庞德就表示:“2022年世乒赛举办权的竞争异常激烈,但中国是乒乓球大国,并且有着强烈的申办决心。”

  庞德所说的“中国强烈的申办决心”,便来源于成都良好的基础以及强烈的自信。成都不仅有“国家乒乓球队训练基地”,还有中国第二家乒乓球“国际培训中心”,在全球青少年球员中具有很高的知名度。这里培养出了1个奥运冠军、4个世界冠军、5个亚洲冠军、40多个全国冠军和200多个全省冠军!中国乒乓球协会副主席柳屹就表示,成都从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等各方面来看,都具备了一流的办赛条件。

  早在2015年,三人篮球尚未正式确认“入奥”时,成都就前瞻性地看到了其发展前景。成都市篮协秘书处向记者表示,“一天时间,一个专业的3×3篮球场就可建好,它非常适合在城市社区推广,场地、设备、环境的入门门槛都很低。”正因为3×3篮球有着诸多发展优势,成都市政府以战略性的眼光,把该项目确定为世界赛事名城建设的重点项目之一,并指导成都市篮协展开与国际篮联的合作。

  打造城市自主IP赛事

  熊猫杯和成都马拉松让“以赛营城”结出硕果

  在加快建设赛事名城的过程中,成都也提出,在引进和承办国际大型体育赛事的同时,还要不断丰富自主IP赛事,提升自主IP赛事体系的价值和影响力。

  由成都足协策划,得到中国足球协会、成都市人民政府、成都市体育局大力支持的“熊猫杯”国际青年足球锦标赛在2014年创立,如今该赛事已经成为国际青少年足球赛事中的知名品牌,品牌号召力和影响力逐年提升。2019年央视体育频道电视转播“熊猫杯”的覆盖人数达6600万人,全国各电视台达1亿人次。

  2017年创立的成都马拉松也是成都近年来重点打造的自主IP赛事。从创办到现在,成马报名者从最初的4万多人暴增到近10万人,并且已经成为中国首个世界马拉松大满贯候选赛事,成为异军突起的一匹黑马。

  “熊猫杯”、成都马拉松等自主IP赛事,立足于城市品牌传播、全民健身需求,从无到有,从有到优,表明成都“以赛营城”的思路正结出累累硕果。

  国内职业赛事和城市草根赛事

  带动体育产业附加值增长,实现“以赛兴业”

  在辜建明看来,除了举办各种重大国际体育赛事外,用市场化程度高、参与人数多、关注程度高的职业赛事来引领国内体育赛事在成都举办,也是打造赛事名城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比如足球职业联赛、篮球职业联赛,“国内职业赛事是本土球队代表城市出战全国性比赛,对体育爱好者来说,在这样的赛事中更容易代入地域情感、城市情感,关注程度非常高。”

  辜建明还表示,举办普通老百姓都能够参与的赛事也是必不可少的,“还是以足球为例,现在成都足协每年举办两万多场草根足球赛事,涉及到几十万参与群体,必然会带动和促进成都体育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带来的消费是以亿计的,同时还能带来上万个就业机会。为什么成都提出‘以赛兴业’,正是因为建设赛事名城能够带来体育产业和相关产业的大力发展,让市民真正地从赛事名城的建设中获益。”(记者 姜山 欧鹏)

  原标题:众多国际顶级体育赛事纷至沓来 成都到底有啥魅力?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