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阆中老观古镇:在明清古建筑群中感受古人设计智慧
俯瞰老观古镇老龙街。 南充阆中市老观镇政府供图
见四川
重走川渝古镇 找寻巴蜀韵味
开栏语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川渝两地古镇众多,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文化。为展现川渝两地在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中的新作为新成效,即日起,四川日报联合重庆日报共同推出“重走川渝古镇 找寻巴蜀韵味”系列报道,走进川渝古镇(传统风貌区、历史文化街区),感受古镇新气象。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斌
老观镇位于四川省南充市阆中市东北部,距阆中城区约45公里,因地形如鹳而得名“老观”。
这里地处“米仓古道”,有约1500年的历史,是古代通往巴蜀的重要节点、闻名川东北的“旱码头”。至今,这里保留近1000米的历史文化街区、8000余平方米的明清古建筑群和众多红色革命遗址。
7月7日,记者来到“中国历史文化古镇”老观古镇,感受其独特的历史文化。
老观古镇由老龙街和新凤街两条主街组成。老龙街早在明朝中期就已十分繁华,而新凤街则是清朝末年建成的。
走进老龙街,一座保存完好的三层木质阁楼映入眼帘,匾额上的“魁阁”“义阳古郡”等字样古意盎然;穿过阁楼,沿街的川北民居青瓦出檐、雕梁画栋,美不胜收。
从事了30多年基层文化工作的镇干部杨志介绍,古镇在设计上处处体现出古人的空间理念。例如,古镇背后的老君山外形酷似“龙头”,老龙街犹如一道“龙脊”。古镇民居的设计也独具匠心。其中,两米至三米宽的瓦屋长檐是最大看点。“雨天可避雨,晴天能遮阳。”
在老龙街的红三十军军部旧址暨李先念旧居陈列馆前,记者碰到一批研学团队。“今年以来,陈列馆已接待各类研学团队40批次。”讲解员侯维说。
原来,老观古镇曾是川陕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大批革命先辈在此战斗和生活过,留下10多处红色文化遗迹。近年来,当地保护、挖掘古镇红色文化资源,修缮了红三十军军部旧址等多处红色文化遗址,依托红色资源,推出集“教育、研学、旅游”为一体的精品线路,带动当地发展。
时光,随着脚步流淌。记者走进街边上的“老龙客栈”,这是一座一进两栋的纯木质结构民居,主人莫子建正在院中侍弄花草。
2000年,在未打破主体建筑格局的前提下,莫子建为民居增设了现代厨卫设施,改造出8间民宿。“之后,政府又加装了烟雾报警器等智能消防设备,老宅住着既现代又安全,经常有外地游客找上门住宿。”莫子建说。
在老观古镇街道,记者见到多处张贴着“古镇综合管理公示牌”,上面公布了镇古建办、居委会、消防等责任人的联系信息以及防火减灾等标语。
老观镇镇长唐菲介绍,当地不断加大古镇保护力度,严格控制古镇自建翻修,申请专项保护资金,聘请专业团队定期修缮古镇建筑,引导古镇居民参与古镇保护,通过“法治保护、人工修复”等方式,有效确保古镇风貌的完整。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