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遗产通济堰 造福成都两千年
通济堰拦河坝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运用时间最长的活动坝
清道光年间新津县志新津十二景之一“堰堤春涨”
通济堰灌区江鱼堤泄洪闸
通济堰体现了古人“乘势利导、因时制宜”的治水智慧,是人水和谐的典范工程
入夜,站在新津老南河桥上向东眺望,江天空阔处,横亘着一道巨大的彩色“屏幕”,天上水里,流光溢彩。这道“屏幕”就是创立于西汉的古堰——通济堰。
通济堰肇始于西汉,经唐代重建,宋代扩修,形成了延续至近代的渠首枢纽——包括拦江大坝、引水渠堤、通航水缺、控制标准等工程设施的大致布置格局。它是岷江流域古代少有的有坝引水工程。其拦河坝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运用时间最长的活动坝,规模仅次于都江堰灌溉系统,已经为一方苍生造福了两千多年。10月6日,国际灌排委员会第73届执行理事会宣布四川通济堰列入2022年(第九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有坝引水 篓石为堤
通济堰进水口位于新津岷江、西河、南河交汇处,历史上有六水门(亦称六门水)、蒲江大堰、馨堰、远济堰、通津堰、通济堰、桐梓堰等各种称谓。通济堰开创于公元前141年,西汉蜀郡太守文翁“籍江为大堰,开六水门,用灌郡下北山”,距今已有216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运用时间最长的活动坝。考古学家罗开玉曾说:“蒲江大堰渠首工程以六水门为其显著特征,即在渠首建有六个可上下开关的大的水门,换句话说,它筑有坝堤,在坝堤上开水门。可据需要放水灌溉农田。这与当时西蜀普遍使用的无坝引水工程相比,甚为特殊。”
古人治水,有硬堰派(砌石)与软堰派(笼石)之分。砌石耗资过巨,竹笼卵石则有软硬兼具、抗冲击、费省、施工方便的优点,但缺点是不耐久,须每年岁修。通济堰“仿都江堰例,以竹篓垒石为堤”,同样体现了古人“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彰显了“乘势利导、因时制宜”的治水智慧,是人水和谐的典范工程。
竹笼以本地的慈竹编织,编好后的竹笼形如一根根布满稀眼的空心柱子。做竹笼首先是选竹,一般是选2至3年的竹子,时间不足或超龄,不是太脆就是太硬。一般是用弯刀将一根竹子一分为四,再将竹节捶掉,以便于编织。编单眼笼用6根竹片,编双眼笼则用8根,并要留一个可活动的叫口(竹笼口)。治水时,人们就地取材装上鹅卵石,以之筑堰(堤)挡水。鹅卵石比人的脑袋还大,自然也比叫口大,装笼时猛扔石头一碰撞,鹅卵石就碰进竹笼了。竹笼垒石筑成的堰堤有一大特色,就是活动性。洪水将至时,事先将连结竹篓的篾绳割断,任其行洪。缺陷是每年枯水期都要岁修,重新垒堰,颇劳民力,但优势是急浪可席卷泥沙奔腾东去,河床不易淤塞抬高。
南宋乾道九年(1173年),陆游以蜀州通判身份到通济堰视察筑堤,写诗《十二月十一日视筑堤》,以记其盛。其中有“横堤百丈卧长虹”,“西山大竹织万笼”,“蜿蜿其长高隆隆,截如长城限羌戎”等诗句,写尽“横截大江二百八十余丈”的通济堰大堤拦江取水的雄伟气势。那时堤防采用“顺篓”堆砌,拦河坝采用梯形断面的“品篓”安砌,大坝的迎水面还须加篾簟,搪河泥固基。
从地理环境来看,新津是岷江水系的泄洪口。通济堰拦江大坝的高低和进水口渠底的高程,涉及通济堰渠首的进水量和下游用水户的切身利益,亦涉及新津夏季的防洪。李冰治水,铸石像为“水则”,而在通济堰进水口附近的余波桥处,则是凿石为“水则”,共六格,每格一尺,称为一划,由“水则”划数控制大坝坝顶高度和进水口最大水位。
此外,和都江堰一样,通济堰也有“岁修准则”。在渠口底部的红砂岩上刻有石鱼,这是每年淘淤的控制标准,以此控制进水口的渠底高程。一年一度的岁修淘淤,“上以余波桥下海底石板(指石鱼处)为凭,下以瑞鳞寺沟底过江石为则”。唐代章仇兼琼确立了“滩见石鱼,堰齐四划”的控制标准,清道光、咸丰年间,经彭、眉两县用水户力争,而改为四划半。直至同治十二年(1873年)西川道才将堰规改为“五划六字”,比原来增加了一尺六寸。清道光年间,广东花城人宋灏任新津知县,亲笔制定了长达3000多字的《通济堰章程》,就渠首堤堰、水缺等工程的施工技术管理和岁修派法等作了专门规定。自上世纪50年代起,通济堰取水的拦江大坝改为石砌胶结的固定坝。2005年,通济堰改建成混凝土永久性引水拦河坝,结束了低坝引水的历史。
堰堤兴废 社会变迁
东汉建安年间,通济堰迎来了有史可据的第一次大修。时任犍为郡太守李严是蜀汉早期的一个重要人物,其最重要的两大政绩,一件是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凿修觉山,这是341年后新津得以在六水门建县的滥觞;另一件即是重建通济堰。这次重修六水门,在历史上影响深远,以至于宋工部侍郎、井研人李心传误认为是李严创建了通济堰。
《新唐书·地理志》有唐开元二十八年(740年)益州长史章仇兼琼开通济堰之说,其实这也是一次极其重要的重建。这次重建使灌区得到较大扩展,可灌溉农田16万亩。通济堰在历史上长度最长的时候,当数南宋绍兴十五年(1145年),眉州知府句龙庭实主持修复,堰堤“横截大江二百八十余丈”(约合今860米);下设筒堰119处。百姓感其功,立庙祭祀。18年后,范成大“访故迹,垒石筑防,置堤闸四十九所,立水则,上中下灌溉有序,民食其利”;他不仅恢复了通济堰拦河坝,还对渠道进行了整修。宋代灌溉面积达34万亩,与近代通济堰的工程规模已不相上下,灌区的富庶不逊于成都平坝。
通济堰形成近代规模的渠首工程,始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新津知县徐荛“引西河水以益通济堰,下灌彭眉”。乾隆二十年(1755年)春,徐荛会同彭山知县,组织民夫大修通济堰,“遂于上端增筑二十八丈,又引长旧堤而广之,共长一百五十六丈,便引小海子水绕入旧堰”。此时的拦河坝两端与旧堤相接,长约500米,横截南河。嘉庆七年(1802年),眉州知州赵来震、新津知县丁葵籀、彭山知县倪鼎铨对通济堰进行了一次重要的改造,在西河与羊马河岔河口增筑长250米的白溪堰和长300米的火烧堰,使通济堰与外江灌区相连,扩大了水源,为道光年间大增水田面积埋下了伏笔。
在历史的长河中,通济堰屡兴屡废,发人深省。社会安定,其堰必生机盎然;战乱频仍,其堰则壅塞废弛。有蜀汉定都成都,始有李严开六水门;有唐“开元盛世”,始有章仇兼琼的重建;有南宋偏安,始有灌区面积扩至34万亩的空前盛况;有明末清初几十年的战乱、瘟疫,始有“眉彭之人,不知斯堰水利者百余年”之叹;有清“康乾盛世”,始有三次大修。通济堰的盛衰显然受制于社会的盛衰。
1949年后,通济堰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通济堰灌区目前是都江堰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工程规模、灌溉效益,还是管理,都大大超越了前代。总干渠、东干渠、西干渠全长88公里,65条支渠长369公里,自流灌溉40.2万亩,提水灌溉11.7万亩,合计51.9万亩。通济堰干渠沿岷江东岸平坝边缘与长秋山之间的台地南下,经新津、彭山、眉山三地,穿眉山铁炉沟而至思蒙。受益灌区现有新津、彭山、眉山、青神四地的8镇27个乡320个村。
堰堤春涨 水运通航
历史上,新津是著名的古渡,是成都通往西藏和川南等地的交通要冲,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水运第一站。纵横的河道,四通八达的水系,绵延千里的航运网道,把比邻的州县串连成一片,深得舟楫之便的新津,成了岷江中游的水运枢纽和物资集散要地。
岷江水系的南河、西河、羊马河、金马河、杨柳河在通济堰附近汇合。为不使通济堰拦江大坝阻隔岷江,专门预留了一个通航水缺,供船只、竹筏木筏上下。水缺位于南河河道左侧,在清代宽约十余弓(一弓约合1.6米)。官方规定每年十月开始岁修,十二月船筏封工(停走南河),正月下旬准许在指定地点抬船过坝,直至夏六月二十四日前后始人工割篓开缺,船筏始可由水缺上下。水缺其实是相对独立的一个小坝,与拦江大坝竹篓并未联为一体,为的是便于汛期将至时开缺通航,以方便行洪和排淤。凡中转岷江中下游或上溯的运输木船,必须经过提驳、抬船、过坝、装船等繁重的体力劳动,方可通过通航水缺。水缺附近即是当地的西河码头,此码头专司提驳过坝之职。
通济堰灌区上游,因渠低田高,多扎筒车提水灌溉。筒车竹制,一般有四五丈高,在车轮状的支架上绑扎竹筒,水流冲转支架,竹筒循环挹(舀)水倾入水槽,再度水入田。而今筒车提水早已为机电提灌及小水库供水所替代,筒车已成水乡旅游招揽游客的一个符号。
通济堰背靠邓公场码头,此码头与县城五津镇仅一江之隔,此地正是一千多年前远近闻名的皂里津故地。李膺著《益州记》谓:“皂里江津之所,曰新津市”。北周地理文献《周地图记》记载:“(新津)县城,故皂里江津之所,所谓新津市也”。北周闵帝元年(557年),因皂里津新津巿很有名,朝廷决定新设一县——新津县。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云:“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东晋常璩著《华阳国志》记载:“大江自湔堰下至犍为有五津,始曰白华津,二曰皂里津,三曰江首津,四曰涉头津,五曰江南津”。此码头既是最早的新津县城所在地,也是“五津”所在地。
因为有了通济堰的拦江大坝,每年三月,西河、南河的桃花水发,春水漫过堰堤,势如一条奔腾戏水的长龙,又如无数水帘缀成的浩大跌水。堰堤以上江面如镜,漫江碧透,夹岸树绿山青,李白桃红,麦苗青青,菜花金黄,泛舟南河,倒影如画,好一幅“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明丽画卷。此景为新津人津津乐道,道光年间“堰堤春涨”为新津十二景的第一大胜景。堰堤春涨,古堰流芳。当代的通济堰,老当益壮,正青春焕发地走向未来。
周明生/文 周建勇 廖学林/图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