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成都市声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并略有改善
2022-05-06 16:48:49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编辑:邓超责编:郑建超

2021年成都市声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并略有改善_fororder_新闻发布会现场-供图-成都市生态环境局-(1)

新闻发布会现场 供图 成都市生态环境局

  国际在线四川消息:5月6日,成都市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领导小组办公室召开新闻通气会。会议通报,据2021年全市声环境质量监测结果显示,成都市道路交通声环境昼间平均等效声级为68.3dB(A),同比下降1.3dB(A),声环境质量处于“较好”水平;声环境功能区昼间、夜间达标率分别为91%、72%,同比分别上升14%、22%。声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并略有改善。

  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成都市噪声扰民投诉在市民关注的环保领域投诉中占比较高。其中,社会生活噪声占65.5%、建筑施工噪声占28.1%、交通噪声占5.1%、工业噪声占1.3%。第二轮中央、四川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期间,成都市分别涉及噪声类投诉占比分别为29.5%、27.1%。

  成都市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成都市“三大战役”办)副主任旷良义说:“2021年,成都完善制度建设,做好顶层设计,将‘蓉城降噪’行动纳入成都市‘生态惠民工程’,印发《成都市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工作方案(2020-2022年)》。自2021年起,成都每年制定噪声污染防治工作年度实施方案,提出6大行动、16项任务,并将每项任务细化成多条工作措施,层层落实到相关市级部门和区(市)县。同时,市级相关部门2021年主动制定社会生活、建设施工、交通、工业各类噪声污染防治管理办法,从行业源头上逐步明确噪声管理标准,规范行业操作流程,为全市噪声污染防治工作提供制度保障。”

  在工业企业噪声执法上,生态环境部门加大“双随机”执法检查力度,坚决查处噪声违法排放企业,督促工业企业厂界噪声达标排放;2021年,处罚涉及噪声违法企业75家,处罚金额245万余元。

  在建筑施工噪声监管方面,住建部门将施工噪声违法行为纳入建设、施工企业信用评价管理,依法惩戒严重失信企业,全年共扣减施工单位项目信用分658分;全市城管系统共查处建筑工地噪声违法行为907起,罚款1100余万元。

  2021年,公安部门安装“声呐雷达”违禁鸣笛自动抓拍设备9套,查处机动车道路违法2.6万余件、违禁鸣笛1.2万余件;全市铺筑SMA沥青路面约485万平方米,安装声屏障约12千米。

  2021年,公安、城管、文化、商务、生态环境等部门对群众投诉较多的区域开展联合巡查和执法,处罚社会生活噪声扰民行为2530起,处罚金额12.8万元;同时,积极开展中高考期间噪声专项检查,为全市18.7万名考生营造宁静的考试和休息环境。

  2021年,成都市完成49套功能区声环境质量自动监测设备和36套公共场所自动监测显示屏安装联网,同时在四环路内规模以上工地安装噪声自动监测设备1273套,全市声环境自动监测网络初步形成。

  值得一提的是,自2020年开始,成都市“三大战役”办牵头收集各类噪声投诉数据,开展噪声污染现状分析,形成分析报告并及时函告区(市)县政府和市级相关部门,为噪声治理提供依据;同时,积极整合噪声电子地图、声环境监测和噪声投诉等数据,建设“数智噪声”平台,提升噪声智慧监管能力。

  此外,成都致力于强化重点整治,对成都市社会生活噪声和建筑施工噪声投诉量大、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在全市范围开展社会生活和建筑施工噪声专项攻坚行动。2021年下半年,成都的噪声投诉量较上半年下降5.1个百分点,其中,社会生活、建筑施工噪声分别下降0.5%、14.6%,噪声攻坚行动取得初步成效,噪声投诉得到一定缓解。

  为创建打造“宁静社区”,成都市公安局针对群众关切的夜间货车通行噪声扰民问题,推进建设“宁静蓉城”示范社区,探索将青羊区清波社区、清源社区和成华区东华社区等11个居住密集区域设置为严管区域,增设禁货标志517面,优化货车夜间通道,减少夜间货运车辆通行噪声扰民现象,为市民营造和谐安宁的生活环境,取得良好成效。

  下一步,成都市“三大战役”办还将致力于完善制度建设、缓解噪声投诉、加强能力建设、加大宣传力度;启动《成都市环境噪声(震动)管理条例》修订,按照《成都市2022年噪声污染防治工作行动方案》要求,抓好工作落实,聚焦市民反映强烈的夜间噪声扰民问题,在全市范围开展为期三个月的专项整治行动;2022年,在全市范围安装80余套声环境质量自动监测设备和60余套公共区域噪声显示屏,逐步完善全市声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网络。(文 刘颖锋 李妮斯)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