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未来科技城 一座人城境业相容共生的城
2021-10-27 09:30:44来源:成都日报编辑:邓超责编:胡晓萌

第五届国际城市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举行,《成都未来科技城可持续规划导则》发布

成都未来科技城 一座人城境业相容共生的城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d4346c0c-de21-4ab8-80cf-d094c107846b

成都未来科技城效果图

  10月26日,第五届国际城市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在成都举行。此次活动由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联合国人类住区规划署和成都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

  本届论坛主会场设在成都,并在奥地利维也纳、韩国首尔、英国利物浦设有三个国际分会场。论坛以“公园城市迈向碳中和”为主题,邀请与会嘉宾探索绿色低碳的城市发展理念和新模式,分享国内外绿色制造、循环经济等内容的最佳实践,搭建城市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交流平台。

  主论坛发布三项论坛成果,分别是《“一带一路”城市互联互通指数报告》《绿色城镇化共识》和《成都未来科技城可持续规划导则》。

  当日下午,论坛围绕“推动绿色制造实现低碳转型”“倡导绿色生活提升城市品质”“实施城市更新助推绿色发展”三个主题举行平行分论坛。来自国内外的政府与城市代表、专家学者、企业家等围绕主题进行深入探讨,为城市绿色发展、城市间合作实现低碳转型贡献智慧、分享经验,切实推进各方务实合作。

  论坛同期以“双碳目标下城市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新路径”为主题,召开了“一带一路”可持续城市联盟圆桌会议。

  互联互通

  给成都带来发展机遇

  互联互通,是本次论坛的热词之一。作为本次论坛的成果之一,《“一带一路”城市互联互通指数报告》从政策沟通、设施连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和信息互联六个维度针对首批选取的22座共建“一带一路”典型城市,总结了“一带一路”沿线城市互联互通方面的显著特征,对比了国内城市与国际城市在互联互通方面的优势和差距,包括成都在内的三个典型城市分享了各自的优秀实践。

  在世界经济论坛物联网与城市转型平台中国区负责人徐亚敏看来,这份全球第一个从城市的角度去研究互联互通的报告,相当于指南针和地图,“帮助彼此互相了解那些作为区域发展节点的城市在经济、文化、交往、物流等维度的实力和空间。”徐亚敏说,而对于国内城市的外向型发展和构建国际城市的互联网络而言,报告可以帮助城市以点带面,牵引“一带一路”沿线的经济文化产业发展上台阶。

  记者还注意到,此次的指标体系新增了数字的互联互通这一指标。徐亚敏认为,城市发展的未来趋势是迈向智能化和数字化,在疫情让经贸人员交流受到局限的当下,数字化联通拓宽了新的维度,将是互联互通的新突破点。

  对于成都来说,互联互通带来的机遇在哪?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口近亿,且内部的连接性和外部的连接性都非常强,是双循环格局下重要节点。”徐亚敏表示,从内需的角度来看,成都有着拉动区域发展的内生性动力;往外走,成都又是中欧班列的起点,而成渝地区有着大量雄厚的工业基础,工业的发展特别是工业数字化的发展,将是未来重要的增长引擎。

  在中美绿色基金董事长徐林看来,政府要规划好互联互通的一体化的基础设施网络,形成一个能够充分公平竞争的环境,保护各种要素参与未来发展的积极性。“这样一来营商环境具有吸引力,根本不用担心企业不愿意到成都来投资、人才不愿意到成都来发展,相信未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发展一定会取得特别好的成就。”徐林说。

  绿色低碳

  成都正加快迈向可持续发展的世界城市

  城市是人类活动最集中,碳排放量最大的地域空间,因而也是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载体。目前,占全球土地面积不到3%的城市排放了全球约78%的碳,推进城市绿色转型、低碳转型,对于世界和中国的碳减排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作为公园城市首提地和国家批准的低碳试点城市之一,成都积极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绿色低碳转型,在“转”字上做文章,在“低”字上下功夫,在绿字上求发展。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成都的GDP能耗相比2015年降低了14.24%,人均碳排放在中国前十大城市中最低,正加快迈向可持续发展的世界城市。

  致力清洁高效,持续推动能源结构优化,成都严控化石能源发展,推动清洁能源替代,实施重点领域节能工程,实现燃煤锅炉全市范围内“清零”,“餐饮门店清洁能源改造”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广案例。同时,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全面应用绿色建材,持续推动老旧社区绿色节能改造,全市绿色建筑实施面积突破2亿平方米。加快构建“轨道+公交+慢行”绿色交通体系,成都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实现充电桩全域覆盖,到今年9月底,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558公里,清洁能源占比提升至62.6%。

  致力减污降碳,加快产业体系转型升级,成都以绿色低碳技术创新赋能绿色产业加快发展,不断壮大节能环保、新能源等产业集群,大力发展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的高科技产业,电子信息、高新技术产业规模达万亿元,生态环保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

  致力全域增绿,不断提升生态碳汇能力,成都加快构建以大熊猫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截至今年9月底,已修复大熊猫栖息地2907公倾、建成绿道4780公里、启动546个川西林盘生态管护,全市森林覆盖率提升至40.2%。探索构建“碳惠天府”普惠机制,持续完善自然资源产权制度、权益交易制度等,设立西部环境交易所、碳中和基金,不断健全市场机制推动碳减排全民参与。

  徐林进一步指出,目前成都正在进行的公园城市建设,不仅有利于提高成都的宜居水平,更是对碳汇的一次生动实践,“一个城市如果有足够的生态空间和生态密度,本身就是一个森林碳汇的建设,对碳中和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徐林说。

  科技赋能

  未来科技城将实现“未来城市”的诸多属性

  “科技”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近年来,成都持续强化绿色低碳技术支撑,聚焦绿色低碳科技前沿,强化绿色低碳技术攻关。在新能源、储能、节能、资源循环利用、碳普及利用与封存等核心技术领域形成丰硕成果。当前,成都新燃料电池、混合动力有轨电池、人造太阳装置等技术国际领先,并加快建设天府永兴实验室,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碳中和技术创新平台。

  在昨日的论坛上,由联合国人居署和成都高新区共同编制的《成都未来科技城可持续规划导则》正式发布,向全球展示了一座人城境业相容共生的未来科技城。

  作为发布人的联合国人居署中国办公室国家官员应盛透露,该导则结合成都未来科技城的实际情况,为成都未来科技城的城市形态和功能、弹性的开发模式、低碳高效的交通、自足清洁的能源和智能化的运营管理以及可持续场景导引等提供多方位的指导和参考。

  “成都未来科技城积极践行绿色低碳的城市理念,通过科技与自然、城市与郊野、现代与传统的融合,正在将城市变成‘一个将景观和建筑融为一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幸福家园’。”成都未来科技城发展服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融入了规划、建设、管理的全过程,编制美丽宜居公园城市规划及建设导则,将持续推动成都未来科技城城市自然有序生长。”该负责人介绍说,成都未来科技城以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牵引,在布局低碳产业、开展降碳行动等方面先行先试,创新探索,让城市变得更低碳宜居。如鼓励绿色节能建筑,建立智慧能源系统,塑造低碳社区,启用智能交通系统,从碳汇、建筑、能源、交通四个方面全方位进行低碳行动。

  应盛表示,这些举措为成都未来科技城的开发建设提供了另一种可能性。“成都未来科技城的可持续发展展示出了其低碳环保的公园城市文化特色。展望未来,未来科技城将实现‘未来城市’的诸多属性,并发展自己独特的低碳轨迹,一座未来城市正在崛起。”

  “未来5年内,未来科技城将聚焦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高端企业家人才、创新中坚人才,加快聚集一批全球高端创新人才队伍。”成都未来科技城发展服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依托成都高新区的产业、经济政策优势,加快导入具有比较优势的科教资源、产业项目,建设国际标准的城市配套,在全国打造具有比较优势的科技创新生态体系。

  本报记者 白洋 田程晨 文/图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